1.放学的音乐响起。学生、老师逐渐离校。仍有一些小孩子在黄昏后校园逗留,嬉戏。 孩子们经过一天紧张的学习之后,在放学后的时间里能够轻松自如地在校园玩耍,于情完全可以理解,校园能成为孩子们留念的地方是学校的荣幸。可是,在这段时间如果孩子们发生了安全事故,责任由谁来承担?教师们已经下班了,家长还没有来接,无人监管的校园里一群生龙活虎的小家伙放纵自由地玩耍,谁能确定不会发生意外事故?事故一旦发生,遇上通情达理的家长就会没事,遇上一口咬定孩子是在学校发生的安全事故而没完没了……学校管理的责任压力山大。我们很想把教育办得充满温情,现实有时却让人望而止步……如何能够做到“鱼与熊掌兼得”?
2.两个孩子在课间打架,老师劝解并及时处理后续状况。隔天,雨过天晴,孩子和好如初。两家的大人却不依不饶,互相指责对方的不是。受伤的孩子家长期待对方能道歉,对方却以不是自己先出手而造成的伤害为由完全没有赔礼的意愿,反而认为是受伤孩子自己先动手才造成的后果,有点幸灾乐祸的意思。经过一番沟通,受伤孩子的妈妈在“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引导下取得了同情理解,获得了安慰,不再对对方提任何要求。那一刻,我再次笃信真诚的爱是化解矛盾和障碍的最简法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理”,“通情”才能“达理”。 我们对人多一份关怀,便是多一份情义。有些人蛮横不讲理,和他讲理讲不通。但是,用情──亲情、友情,温暖入心的同情心让问题就解决了。中国人比较多用情,使人感到很温暖、很亲切。可是,如果只用‘情’,而忽略‘理’,我们可能会颠倒是非、黑白不分。用‘情’可以使我们的环境和谐;用‘理’可以使环境公平,二者执一不可,也缺一不可。这其中最难是需辨别什么时候可以用情,什么时候必须用理。合情又合理是最佳选择。
3. 圣严法师有一个弟子,任何事都讲究合理性,所以深感困扰。他说:‘怎么搞地!这世上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那么多!’法师告诉他:‘你不慈悲!面对人时,是不能全部用理性的。人不能当成物质来处理,你应该加上慈悲,这样你才会感觉心安理得,同时和你有关系的人也会觉得愉快。慈悲的意思和同情类似。‘用情’,会带有个人的感情;但是‘用慈悲’就不会。当我们周围出现不合理的现象或有人做出不合理的行为,依‘理’来说,这些人可能都必须去坐牢;如果从慈悲的立场来看,他们的行为也许是由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或身心因素所引起。能从不同角度体谅他们,并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这叫作慈悲。 慈悲是一种真正深谙人性的人道。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4.真正的见过世面,是见过世界的每一面,接纳所有的面相。世面不是南极的企鹅、沙漠的绿洲,欧洲的建筑、美国的绿卡,而是命运跌宕起伏中的人性贪嗔痴慢疑的面相!能享受最好的,能承受最坏的。都能以平常心对待。有傲骨也有慈悲,世事万象,了然于心尊卑自如,襟怀坦荡。
网友评论
某年暑假,一个学生溺亡,家长找到学校停尸、闹事,要求赔偿。后来,学校赔了两万。年轻老师不解--他在家里发生,再说又是暑假,这家长太无理…老校长说:"算了、算了,人都死了,谁还讲能讲理⋯"
因为慈悲,所以懂得!
"你沒走出过世界,哪来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