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熵”?
它是一个物理学概念。
(别看到“物理”俩字就点退出,我知道您对物理有阴影。其实,我也是。)
请脑补一个物理现象:
一滴墨水滴入水中,在这个过程中,墨水的性状慢慢发生着变化:
浓度扩散,结构消失,从一个水滴形状变成一团混乱......
这种混乱的状态用什么来衡量呢?就是“熵”。
“熵”就是系统的混乱度。一个系统的混乱度越高,它的“熵”就越高。
下面这张图更直观:
“entropy”,熵的英文单词。
从字母e开始从左到右,一个有序的清晰状态慢慢变得散乱模糊,这就是一个增熵的过程。
为什么要提到这么一个生僻的概念?因为用它来认识我们的精神世界再恰当不过。
很多社会心理学家,都会用到这个概念——“精神熵”。
-2-
人类有一个很强大的意识系统:诸如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让人高兴的;什么是让人沮丧的......
这些观念在我们的脑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意识流。
做人就该善良;做生意就要本分,有人遇到难处了就该帮一把……
我们在这样一个意识系统下生活、工作、学习,内心希望处在一个安静祥和踏实秩序的状态。
但是,当我们把这种意识落到生活中去后会发现:善良的人总被人欺负;投机倒把的生意能赚大钱;伸手扶起了摔倒的人,反被讹钱……
这个时候,你原有的意识系统就受到了冲击。就像一滴墨水掉在自己本来清澈的意识流中,原有的意识开始混乱,不再那么坚定可鉴。
你开始纠结,我是应该善良呢?还是不呢?我是应该做一个本分的生意人呢?还是去偷奸耍滑呢?再遇到摔倒的人我扶不扶呢?......
这种意识状态的混乱和焦躁不安,就是“精神熵”。
-3-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发展的速度以指数级在增长,在当今信息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我们看到的状态更多,我们能获取可能性也更多。
但不得不说,选择的更多,给大脑意识创造的无序和混乱也就更多。
手机带给我们意识流的混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听课学习的时候,我们会点开手机,看看网购的衣服到哪了;
聚精会神写材料时,微信消息闪烁,顺便和好友聊几句;
看护孩子的时候,拿出手机,追追热门的电视剧……
聊聊微信,刷刷抖音,看看新闻,玩会儿游戏,然后回复单位群的领导指示,有人发红包赶紧点开,抢完红包,一看到了中午,又该定外卖了……
一部手机,让我们过着五彩缤纷的生活,各种信息和刺激如涨潮般咆哮而来,又如退潮般裹挟而去。
表面上看,我们的生活充实快乐,但放下手机,热闹过后,又感到一阵阵空虚感袭来。
我们追求好的生活状态,但我们追求的东西不过是为了获得感官的生理满足。
我们的精神世界呢?常常处在一种混乱的状态。
意识系统需要秩序,混乱的状态会让人焦虑、烦躁。
我们需要获得一种精神世界的稳定和有序状态,减少我们的“精神熵”。
-4-
降低精神熵,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意识施加影响,不要让它朝着混乱的状态发展。
如果我们任由各种信息进入我们的意识,就像没人打扫的房间,只会越来越混乱。
维持事物的美好状态是需要能量的。
如果没有能量输入,美好的状态就会慢慢消解。我们要依靠更大的能量输入,来压制“熵”的积累。
这个能量输入就是——
不断地学习、思考、思考、学习,直到学不动的那一天。
我们很多人意识系统里,都在追求岁月静好,一生平凡可贵。但这种想法最大的bug就是:
在面对充满“熵”的世界里,你的岁月静好根本无以对抗外面世界的混乱。
不去努力读书学习,追赶世界的脚步,你根本无从认识那千变万化汹涌而出的事物,在它的面前你会无所适从。
没有抽象思维能力,就不能够理解潜藏在表象下的世界。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认知具象化的世界。
当今众多中老年人被骗的种种事例,其实已经说明了一切。
挑战精神熵很难,你要内心非常强大。从信息流的混乱中抽离出来,去发现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
认清了在这个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你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去对抗“精神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