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你手头有几样同时进行的工作,而此时的你经过一段繁重、紧张的工作后,精神或体力上已经疲惫不堪,但手头的工作又不能停时,那该怎么办呢?近日,我在学习时间管理过程中,学到了一种“莫法特休息法”,很适合这种情况,大家可以试试。
一、什么是莫法特休息法?
这种方法其实是一位名叫詹姆斯·莫法特翻译家发明的。听起来很陌生,其实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间作套种”原理相似。在同一块土地上如果只种植同一种农作物,由于需要的养分相同,土地的肥力会越来越低,从而产量也会越来越低。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由于不同的作物需要的养分不同,甚至可以互补,这样两种作物的产量都会提高。莫法特休息法就是类似于这种作法:通过“连续——分段——连续——分段”的时间组合工作方法。当你连续干同一件事累了,转移精力去干另一件事,会更好地利用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原因来自于我们的大脑,当我们持续做同一件事情时,心理会产生厌恶感,大脑也会出现迟钝,工作效率也会大大降低。但如果这时我们开始做另一种新的工作,注意力会转移,大脑会被新的信息所刺激,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高效利用到时间,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有不同的功能,把工作时间分为“连续”和“分段”两种。
科学家们发现:大脑左半球负责人的语言表达、逻辑性和序列性等思维活动,而大脑右半球负责人的非语言性、非逻辑性思维,如知觉、直觉等形象思维方面的活动。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大脑的左右不同功能,适当地置换不同的工作,这样就可以使左右大脑轮流获得休息,减轻紧张,而工作也可以高效地持续进行了。
二、应用该方法的例子
(一)最常用这种方法的其实是我们的学生党。在学习时,当你觉得学习这个科目累了,往往会换上另一个科目。比如,刚复习完数学,可以转而朗读一段英文,读完英文后再看历史,在几个科目之间切换,学习时间不会浪费,效果也会更好。许多大学里的课程设计也是这样,例如今天上午学习了一节专业理论课,下午往往会有一节轻松的选修课。这样,学生们就不会觉得学习枯燥无味了。
(二)翻译工作者、写作者、科学家也会经常运用这种方法,提高产量。像本文提到的詹姆斯·莫法特,他是一个翻译家,他的书房里有3张桌子:第一张放着他正在翻译的译稿;第二张放的是他的一篇论文的原稿;第三张摆的是他正在写的一篇小说。莫法特的休息方法就是从一张书桌搬到另一张书桌,一会做一下翻译,一会转战小说,这样他既不影响工作,又得到了休息。
再看看时间管理的大师——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他也是运用这一方法的高手。他曾在他的信件中写到:“我在一天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呢?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所以,朋友们,当你翻译了一段时间,或写作写到一半时,如果感觉头脑僵住了,不妨拿起有关的小说、诗词,甚至听一段音乐,欣赏半个小时。这样大脑的左半球得到休息,右半球又得到了充分利用,一举两得。
最后,使用这个方法要注意的地方:
1、要注意好时间的分配。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因为时间是要用来做最重要的事,如果“分段”时间设置过长,反而会影响重要事情的进度。因此要控制好“连续”和“分段时间的长短。比如,我很喜欢看小说。我工作累了,就拿起了一本小说来放松,但看着看着,就沉迷了进去,一看就看了好几个小时,最后醒悟过来,才发现把别的事情都担搁了。一般来说,“连续”的时间是用来做最主要、最耗费精力的事情,“分段”的时间用来做稍次要的事情。
2、不要设置过多的“分段”,要把精力集中在两到三件工作上。每一个连续区间内一定要集中注意力,高效工作。过多的分段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就像很多人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同一个时间内同时想做太多的事,结果是什么事情也做不好。
3、动静结合会更好。虽然说换不同的工作场景、工作内容会刺激大脑,但时间一长,大脑还是会累的。这时最好配合一定的运动或体力活,如干干家务活、做几个放松动作,或出去走走。这种方法可以调节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劳逸不均,把大脑放空,消除疲劳,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