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来,看到矛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的公告,赫然看见了乔叶和她的《宝水》。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认识乔叶,不,应该准确地说关注乔叶很多年了。
记得1993年2月,乔叶在《中国青年报》副刊上发表散文处女作《别同情我》,同年在《青年文学》《散文百家》《散文》《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作品。
世纪之交,乔叶的散文作品频频被《散文选刊》《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转载,仅转载量就达二百余篇,乔叶也被多家媒体评为“十佳青春美文作家”。
2003年,乔叶被国内最具影响的第一文摘期刊《读者》聘为签约作家。
她的散文,评论界称为“文笔细腻独特,清新隽永,富有哲理和智慧,对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有着深沉的思辨和探索,多样化的题材统摄在机敏的基调中,蕴藏着准确动人的知识内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从自我出发,写出大家心中渐行渐远的温馨记忆,这是她最让人心动的地方。但在散文创作的巅峰之时,乔叶开始了小说创作。
著有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认罪书》《藏珠记》,散文集《深夜醒来》《走神》等。
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北京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以及中国原创小说年度大奖、首届锦绣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
乔叶在成名之前已经积累了上百本的生活日记和读书笔记,在发表作品之前作废了两百多篇的文稿,而且落下腰椎、颈椎、指关节变形和高度近视的职业病。
也许这正是她成功的诀窍:无微不至地去体味生活,全身心地去汲取营养,将这些营养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之后,再像春蚕吐丝一样,用生命去织锦。
这是一个“人人即作家”的网文时代,写作的门槛似乎非常低。但如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呢?
乔叶向广大文学爱好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体会和经验,简单来说就是“学习、阅读、思考”。
第一,学习。
乔叶说,写作需要具备一定学养,所以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即使一个人非常有才华,但想走得长远还是得接受教育或进行自我学习,通过学习提升续航能力,让自己的才华不断“成长”并放射出更耀眼的光芒。
但不能用偷懒的方式来学习,要对网络平台上一些高度简单的课程保持警惕,因为写作本身是很个性化的劳动,指望别人总结提炼出一二三四五如何写,然后你就得到了,那是不可能的。
写作没有捷径,要想进行有质量的文学创作活动,必须进行深入的高强度的自我学习。
第二,阅读。
乔叶分享了个人创作的体会,她说,她在写小说时,会认真分析优秀作品,因为好的作品里有你需要的一切东西、一切道理,“如果说创作有捷径的话,我认为一要深入阅读经典。
她刚开始写小说时,就把好的小说一点点地拆开来,使劲分析它的结构、人物和语言,尽量把它读精、读熟,这样就能把经典的营养比较细致地吸收下来。
第三,思考。
阅读和思考密不可分,不要闷着头一味去写写写,还要抬头看看自己在什么样的坐标系上,看看你的前辈写了什么,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人民给了你什么。
虽然这听起来似乎很虚,但对作家特别是本土型作家来说非常现实,你必须知道你的创作与前辈有何不同、你的存在价值在哪里。
希望对我们都有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