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心情随笔散文
今日,我虽死,却还是,西楚霸王!

今日,我虽死,却还是,西楚霸王!

作者: 笨小孩奋斗1992 | 来源:发表于2018-08-03 23:03 被阅读69次

    前些日子躺在床上刷手机,忽然刷出了一段关于电视剧《神话》中项羽的小视频,那是他在乌江自刎前,站在所斩杀汉军人堆上,霸气的喊出来了这句:今日,我虽死,却还是,西楚霸王。是啊,自古君王百千万,唯独霸王此一家,人们对于项羽的评价可能超脱了成王败寇的传统界限,认为即使失败,项羽依然是位英雄。这几天我也蛮有兴致的看了些关于项羽的视频资料,进一步的了解那段关于秦末时期、楚汉战争的历史片段。当然,对于项羽的评价自古也是众说纷纭。

     下面是几首非常出名的、描写项羽的古诗。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对项羽不肯回江东有着异常的惋惜之情,认为他应该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而不是这样就放弃了,当时这也是从诗人的理想角度作为出发点的。

                                                          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还是对项羽的英雄气概表现出了钦佩之情,当然这首诗也有现实意义,她借诗把矛头指向了当时不思抵抗,不愿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杜牧是以诗人的气质来评价项羽,鼓励人们要有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处世,而王安石却以政治家的立场,客观的分析了这场战争双方的人心向背,指出了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胡曾《乌江》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从作者的语气中就可以读的出来,他对项羽是抱着肯定态度的,认为项羽是无颜见江东父老,耻于回到东吴东山再起的。

                                                                         壹

    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从小跟随叔父项梁学习兵法,但似乎学习并不精,之后的骁勇善战全是凭靠自己的天赋哈。项羽身高八尺有余,约为今天的一米八四以上,力能扛鼎,力气极大,而且他是重瞳子,一个瞳孔中间有两个瞳仁,非常少见,历史上有重瞳子的人比如:大舜,春秋五霸之首的晋文公。

    有次项梁触犯了秦法,带着项羽出逃,恰巧遇到了出巡的秦始皇,两人亲眼目睹了秦始皇的风采,项羽脱口而口,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彼可取而代之。当然说完这句话,项梁也是赶紧捂住了他的嘴,这种话可不能乱说,要是被听见捉住了,这是要诛三族的(父族、母族和妻族)。

    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引起了全国反秦的浪潮。项梁使项羽杀掉了当时逃亡处所在的郡县---会稽县的郡守,叔侄两人成为当地反秦义军的统领,而项羽这时仅仅24岁,便一步登天,做了副统领。这一点和韩信简直千差万别。

    韩信起初只身一人拿着佩剑投奔项梁,并不得重用;项梁死后,来到项羽门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话不用,说白了就是人微言轻;后来转投刘邦门下,起初刘邦只是封了他一个管粮草的小官,还因犯法险些死掉,经夏侯婴推荐升了一级官但仍不得重用,所以他选择出逃,于是便有了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追回来之后,刘邦说了一句很让韩信伤心的话:我看萧何的面子再给你升个官。韩信的起步走的是如此艰难,辗转了项梁、项羽和刘邦三位主人,最终才被刘邦所认知。而项羽,再没落也是世家子弟名门之后,24岁便一步登天。

    陈胜吴广起义仅仅六个月后,陈胜被秦军所杀害,这对天下反秦的人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时项家楚国名门之后贵族的身份便体现了出来,以项梁为中心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项梁成为了统帅,而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刘邦,范增等人,亚父范增也是这时加入的项家一方。

    范增提议,立楚王后人为王,也就是楚怀王,作为傀儡,但不料项梁战死,楚怀王玩弄权术,约定刘邦和项羽攻打秦朝,谁先如函谷关谁做关中王,刘邦向西进攻,而项羽向北救赵打秦国。结果却是刘邦先入了函谷关,项羽当时满腔怒火,我项羽打的是什么人,你刘邦打的是什么人。项羽打的是秦朝精锐,章邯的大军以及前来支援的长城军,这也就是著名的巨鹿之战,项羽以5万军队攻打秦朝20万精锐,破釜沉舟就是从这场战役中传颂而来的。这一战,项羽取得大胜,士气高涨,各路反秦志士也是心服口服,项羽本人的信心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加,他的政治地位也大幅上升。而反观刘邦呢,秦朝的精锐部队都在北侧项羽那里,留守关内的就没有多少人了,刘邦轻轻松松打进了函谷关。项羽不服啊,更让他生气的是,刘邦派人把守着函谷关,不让项羽入关,项羽大怒,这时的各路诸侯对项羽都是比较尊崇的,而刘邦却反其道而行之,这令项羽实在忍不了。项羽决定攻打刘邦。

    秦朝灭亡了,刘邦和项羽共同的敌人也就不存在了,剩下的就是谁来享用秦末起义的胜利果实,这时项羽二十七岁,刘邦五十多岁,也就是说两人会立刻从战友转化为敌人,只不过是谁先反应的过来的问题。

                                                                         贰

    项羽决定打刘邦。

    范增是这么评价刘邦的,一贪财,二贪色,可他到了函谷关后,财也不要,女人也不要,这个人这么克制自己的欲望,说明他的志向不小。范增还派人看过刘邦头顶的云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攻勿失”,主打。

    而项羽为什么没有打刘邦呢,这时候杀刘邦是轻而易举的,这也体现了项羽失败的原因了,政治思想太幼稚,换句话说,没心眼,轻信小人。一个坑了项羽数次的人出现了------项伯,项羽的堂叔,由于有血缘关系,都为楚国项家,项羽对他也是十分的器重,而项伯,通俗点说,就是一个被利用的二傻子。

    项羽马上攻打刘邦,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项伯夜见张良,因为张良曾经在秦朝时救过项伯一命,张良利用自己对项伯的恩情,略施小计,项伯便将项羽即刻攻打刘邦的事情抖了出来,这个致命的军事机密就这么透漏了出来,张良看出了项伯的弱点,这个人将个人的“义”凌驾于整个项羽集团的利益之上,是个糊涂虫。张良将事情告诉了刘邦,刘邦立刻宴请项伯。刘邦多会来事啊,见项伯比自己大,便以对长辈的姿态来哄骗项伯,问了问家庭情况,便厚着脸皮和项伯结为儿女亲家,利用项伯去告诉项羽不会背叛,为的就是有一天项伯能出手相救,没错,第二天项伯便在鸿门宴上救了刘邦。

    项伯回到军营,便将事情告诉了项羽,他是这么说的:人家刘邦先进函谷关是为项王铺清道路扫清障碍,人家明明是有功的,你却要攻打人家,你这么做是不义的,万万没想到啊,项羽竟然相信了,这就足够体现出了项羽的政治糊涂和政治幼稚,他连一句为什么你项伯会去见张良?为什么去见刘邦?这样的话他都没有问,马上改变主意,不打刘邦了,这也完全是他自己下的决定,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包括范增。

    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坐着的这六个人里五个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是项王一个人不知道,张良知道、刘邦知道、范增知道、项庄知道,连项伯都知道,项庄舞剑,为的就是刺杀刘邦,而项羽却是那么的幼稚。项庄舞剑的同时,项伯出场了,他与项庄一同舞剑,还可以保护刘邦,挡在刘邦面前。后来大家也都知道了,刘邦趁机逃走,樊哙闯入扰乱了局面,张良留下来周旋。亚父范增知道了之后,便派人去追,刘邦为了逃跑,竟然将亲身儿女踹下马车,这样马车可以跑得更快一些。

                                                                          叁

    鸿门宴之后,亚父范增便心灰意冷,留下一句“大王,好自为之”。实际上,项羽身边的谋士,只有亚父一人,但他也并未听信亚父的建议。现在亚父也走了。

    先说项伯,他做了几件使项羽错失天下的大事:

    一.夜见张良,泄露军机。

    二.鸿门宴上,剑护刘邦。

    三.求封汉中,项羽后来分封十八路诸侯,为提防刘邦,他把巴蜀分给了刘邦,但这时项伯又为刘邦求情,将汉中分给了刘邦。多了一块地,就多了人口多了军粮。

    真的是猪一样的队员,但无奈项羽又太注重项伯这份亲情,他在情的问题上处理不当,情商不足啊,对情的重视上应当有个适当的度。

    而说项羽为什么会失败呢?刚愎自用,过于自信,独断专行。项羽能征善战,从未吃过败仗,各路诸侯也是十分尊崇,少年得志。

    一.失察。不能知人善用任人唯贤,缺乏考察下属的能力,不是一个用人之人,失去了韩信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想象一下,如果这两人联手的话,那就······

    二.失人。其实他只有范增一个谋士,凡事都是自己做主,当初要打刘邦是自己做的决定,不打刘邦也是自己决定,没有开任何军事会议,也没有和谁商量。失去了一大批谋士。

    三.失态。项羽是极其自尊的人,这与他的地位和能力有关,出身名门,自命不凡,能力又强。一旦伤了他的自尊,便要大怒,爱发火,仅仅一次大笑,便是在乌江自刎前。

    四.失信。项羽很难相信别人,他只器重同为项家一族的人。

    但归根到底,还是他的性格问题导致他政治上的幼稚以及军事上的失误。

    再看看刘邦,他会什么,谋略不及张良、打仗不及韩信,但他是用人之人,什么还都会一点,还会那句“为之奈何”,这可怎么办啊,不过刘邦为了达到目的还真是不择手段啊,狠。

                                                                          肆

    霸王别姬!

    关于虞姬,史书上没有记载,不知身份,不知年龄,怎么和项羽相遇的,都不得而知。但看得出来,虞姬在危难关头和项羽是形影不离,打到垓下,项羽一时犯了难,带着虞姬不好打仗,不带又舍不得,他唱起来了垓下歌,数遍,最重点的一句就是虞姬虞姬奈若何,意思就是虞姬,你可怎么办啊。这时虞姬和了一首歌: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自刎。项羽从未掉过眼泪,一生打仗,所击者服,所挡者破,但告别虞姬的时候哭了,哭的很痛,感动了周围人。这让后人咏叹,队=对两个人也是十分同情。

    项羽在乌江边,船夫劝项羽乘船回到江东东山再起,项羽说了这么一番话:

    且籍与江东,子弟兵八千人,渡江而西,竟无一人身还,纵江东父老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不犯愧于心乎?

    无颜见江东父老啊。

    项羽的人格魅力也是为后人所传颂:

    一.破釜沉舟的勇气;

    二.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忏悔之情;

    三.霸王别姬的悲壮;

    四.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的豪爽。

    项羽在反秦反秦斗争中的功勋也是应该给予肯定,而悲剧在于,不是用人之人,却错居用人之位啊。

    这份英雄气概还是值得歌颂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日,我虽死,却还是,西楚霸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qp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