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想法是从我们最近在玩的一个”如何成为主动学习者“的课程来的。请大家写自己的进展,一开始给了一个框架,也是一个问题链。“我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这周做了什么?我有什么发现?”发现给了这个框架,大家回答起来就比较有思路了,但是回答很散。接着,修正了这个问题链,变为“我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目前的结论是什么?我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个问题解决了吗?下一周我要做什么?”这样之后,交上来的作业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这让我想到了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常常纠结该不该教学生写作的套路。
我当时的思考是,不该,因为这样会束缚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创意。
但经过这件事,我的回答是,该。首先,社会上大量的写作是充满套路的,尤其是一些话术,根据套路来一定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其次,一个好的套路,本质上应是一个问题链,而不是一个标准链——如凤头、猪肚、豹尾,这就是典型的标准链,又比如“开头要吸引人,结尾要引人深思”,也是标准链,是一种束缚。而问题链,则不断启发人去思考,比如“当时发生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你会有哪些改变”,用这个问题链来反思发生的一件事,是不是既有利于写作,又有利于思考。比如“当时发生的最激烈的冲突是怎样的?”,用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写开头,同样可以写出吸引人的开头,但比要求学生写一个“吸引人的开头”是不是更可操作?因此,我认为以问题链为中心的“写作套路”是有价值的,它是一种好的思考框架,非但不会限制我们的思考,还会帮助我们进一步思考,挖掘出事实背后的原理和意义;而且,问题链和问题之间的区别在于,后者——如果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将提供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考角度,而前者则提供了一个系统思维的框架。系统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人的思维的缜密度和全面度都是很有效的训练。
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好的单个问题和好的问题链结合起来用,并不用强求总要出“问题链”。
我想起自己教学中有一个用问题链指导写作的案例。有一次我们写作的题目是“对不起,我错了”,学生写作的第一稿出现的普遍的问题是,缺乏真情实感,我作为“读者”没有感受到对方道歉的诚意。在准备讲评作文时,我就在想,现实中我们到底该怎样诚恳地向一个我们得罪的人道歉,我想到甚至有一本专门教别人怎么道歉的书——《道歉的五种语言》,可见道歉要道得好并不容易。我设身处地地想如果我是”被害人“,我希望得到怎样的道歉;而如果我得罪了别人,我又该怎样道歉才能真正让对方接受?就着这个思路我想到了四个问题:①当时发生了什么?②我做了什么,我这么做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的?(因为往往我们做错事,不仅是行为上错了,更主要是心里动机上是错的)③你当时的感受?(如果我能说出对方当时震惊、受伤的感受,对方才会感到自己被理解,也感受到道歉的诚意)④我今后要怎么改,或者我该怎么弥补你?(因为一个真诚道歉的人必然想要弥补)
然后我用这四个问题请学生写二稿,效果明显有提升。
我甚至有一种直觉,问题是写作的命脉,问题带来对生活的觉察(而不是为了观察而观察),问题推动着反思,问题让人焦灼,让人前进。好的问题,将引爆好的写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