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的科学家这样评价他:他在国际学术界的水平、地位可以和当年的华罗庚相提并论,是一个领军人物。
他就是施一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2008年他入选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研究员,却放弃这一荣誉回国,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他的朋友们说:他是海外华人归国的典范和榜样。
清华大学副校长陈金明表示:这是清华人才引进了一个标志性事件。
他自己说:“我是被自己的信仰驱使着,希望为改善国家的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做些努力,培养一批人才,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些贡献。”
施一公说自己回清华大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做科研,回来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育心。
他认为科学家有两类,第一类是专心致力于学术,信仰学术,第二类是社会责任感更大一些,他说自己属于第二类的。
因为当初选择专业方向和决定做什么事情,都是根据社会的需要。

在高中期间,施一公就坚持练习长跑,进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长跑队只招收专业运动员,他便转练竞走。
在校运动会上创下竞走项目的记录,他毕业五年后创的记录才被人打破。
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成为该校生物系复习后的首届本科生。
在清华大学生物系原系主任赵南明的记忆中,他的学习成绩在全班排第一,全面发展,永远充满激情,永远乐观,永不服输。
1990年,他赴美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约翰普货布金斯医学院攻读博士。在科研上,他勤思苦干,持之以恒。
他的导师曾宣布,施一公是我最出色的学生。
年轻且学术造诣深厚的施一公,日益成为众多世界顶尖大学竞相聘请的对象,从2000年开始,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十多所大学开始抢他!
施一公有次回国参加四年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年会期间,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找到他,说清华大学急缺人才,尤其是医学院和生物系,问他是否可以全职回清华大学工作。
第二天施一公就答复陈希,可以全职回清华大学工作。
听说施一公要回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亲自找他谈话,希望尽一切努力留住施一公,但他还是坚定地开始准备回国的工作。

2007年3月,他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开始了第一个实验。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室和科研基金等方面特别的优越,但是在祖国的召唤面前,一切都那么微不足道。
在他看来,爱国是最朴素的感情,回来报效祖国,始终是他内心的渴望。
施一公说:“回到祖国,内心的认同感会很强,在美国和中国做同样的事,在中国会开心的多。”
他和曾经的华罗庚、钱钟书等一大批科学家或学者一样,面对祖国的召唤,毅然回国,只因内心对祖国的热爱,只因这一种情愫,那就是爱国。
他们体现的精神让人崇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