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今日看点读书
解读名篇|动物凶猛——小说《教师》读后感

解读名篇|动物凶猛——小说《教师》读后感

作者: 诸神的恩宠 | 来源:发表于2016-12-11 10:34 被阅读223次

    读完契科夫多篇小说之后,有个特别印象,就是他的小说其实是有套路可寻的。他尤其擅用两大法宝:一,对人的谄媚丑态的逼真刻画;二,对人的细微的情绪起伏转变的生动描写。把这两方面结合特别好的名篇很多,最著名的是上了语文课本的《变色龙》。不过,今天想谈的是另一篇——《教师》。个人觉得这篇小说将上述两方面结合地更自然,更贴近我们目前的现实生活。

    故事讲一个身患重病的老教师硬撑着去参加学校年终宴会,谁也没料到他会来,大家很意外。宴席上,老教师仗着自己工作资历最深、经验最丰富,不断挑其他老师的错,惹得别人都很烦。到祝酒致辞环节,老教师长篇大论,由衷感谢校领导,校领导高兴得跟花儿一样。这时,校领导反过来感谢老教师的辛勤付出,众人也冠冕堂皇地应和着(丑态毕现)。随后,校领导郑重其事地宣布,为了回报老教师,学校已经为他的家属准备好了一笔抚恤金。老教师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死期将近。知道真相后,他痛苦不堪。之后宴会气氛变得诡异,很快就结束了。老教师回家后,使劲自我安慰,说自己得的是小毛病,不碍事。然后,他走到书桌前开始批阅学生作业。然而,就在隔壁房间里,医生对老教师妻子小声说,不该让他去赴宴,他活不过一周了。

    或许每个遭过暗算的人读完《教师》,都不禁会倒吸一口凉气。读完它,一行斗大的白色字幕浮现在我漆黑的脑海里:花花世界,动物凶猛。

    整篇小说可以从两个视角去解读,视角不同,阅读体会也天差地别。

    先说众人视角:首先, 在众人眼里,老教师是个小心眼、爱较真、倔强自大、不识时务的老顽固,没人喜欢他。 谁也没想到老教师会来参加宴会(大家都知道他得了重病,快死了),当他们见到老教师时都吃了一惊。这时候,气氛就有些尴尬。其次,宴席上,老教师一会骂这个一会儿说那个(都是基于教学工作上出现的问题),搞得人人都不待见他。

    而从老教师的视角来看呢,他的同事都是些偷奸耍滑的家伙,他们虚伪阴险,爱算计人,做事敷衍了事,喜欢推脱责任。他和几个同事争执时,能指出每个人工作中的毛病,看得出老教师是个热爱教学,认真负责,性格固执,爱钻牛角尖儿的老头,他一心铺在教学上,不容半点马虎,教学成果也是有目共睹。可他这种过于耿直、过于认真、过于较劲的范儿,得罪了很多人,没人喜欢他。校领导是个老油条,表面对谁都热情洋溢,其实精于世故,虚伪奸诈。他表面特别抬举老教师,把老教师捧上了天,但是在关键时刻,却能毫无征兆地当众宣布,为老教师家人已准备好抚恤金。这无疑是给老教师当头一闷棍,也相当于拿着高音喇叭告诉众人老教师快死了。老教师当时尴尬和悲凉的心情不言而喻。

    老教师是个自尊心很强的老人,一辈子争强好胜,不愿甘居人后。在小说一开头作者就明白地告诉我们,尽管老教师身患重病,极不舒服,可还要挣扎着穿上精心准备的礼服,连咳带喘地去参加宴会(其实他去不去,根本没人在乎)。这种兴头,和宴会上听到抚恤金后老人失魂落魄的痛苦神情,以及结尾老人到家自我安慰式的喃喃自语,都形成了极大反差。老教师日子不多了,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可偏偏老人自己不愿面对,也不愿这事被人知道。他害怕别人的怜悯。小说中,有几处细节他极力掩饰自己身体的病态。各种掩饰,加大了老教师结局的悲剧性。整篇小说的情节发展高开低走,吊足读者胃口。读完气短胸闷。

    《教师》既悲凉又沉重。通过它,契科夫仿佛向我们提出了两个严肃的哲学问题:人是什么?人与人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人是什么?按克尔凯廓尔的说法,人有三性:动物性、人性和神性。不过,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止步于前两条。尼采认为,人是一种虚伪的,狡猾的,爱说谎的动物。也就是说,人性中动物性所占比例比较大。前两天看到一句很有趣的话:以前我怕鬼,现在我怕人。被这句话逗得哈哈大笑。也是,一个进化得再高级的人,还是无法摆脱他本身的动物性。在《教师》里,高潮部分很好得体现了人类世界的动物法则。本来大家都很反感老教师,而老教师发言时把校领导夸成了一朵花,校领导高兴得反过来又装作真诚地夸赞老教师。这时候,之前那些厌恶老教师的同事纷纷应和校领导的话,直夸老教师教学水平高云云。原文写道“所有在座的人像一个人似的,异口同声讲起绥所耶夫(老教师)的非凡才能。犹如堤坝决了口,诚恳热情的话滔滔不绝......”就连那些平日胆小猥琐的新教师,也对老教师赞不绝口起来。一眨眼的功夫,人们对待老教师的态度180°转变,从厌烦转向谄媚,人性中的虚伪和善变可见一斑。

    在强权势力下,见风使舵是人的本性。宴会上,普通人的各种猥琐和丑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幽默又辛辣,让人哭笑不得。读到此处,有良知的读者也会反观自照,羞红了脸。

    人与人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在武志红老师文章里曾看到一个词“共生绞杀”,当然他提这个词主要指母婴关系里的相爱相杀。而读完这篇小说,我突然有这样一种感觉:可能我们大部分人,在与他人的相处中都会或多或少、或主动或被动地都会陷入这种看不见的“共生绞杀”的关系当中。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这种例子,比如勾践与文仲,刘邦和韩信,赵匡胤和石守信,都是打江山时称兄道弟生死与共,坐稳江山高枕无忧之后,前者想方设法要除掉后者。“飞鸟尽,良弓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故事里,老教师任教十四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而小说最大的“包袱”就是校领导抛出给抚恤金那几句话,没说那话之前,宴会气氛热烈祥和,说了之后,顿时空气凝滞,老教师懵了,一下子没闹明白怎么回事。原文写道他“用疑问的眼光瞧了瞧日耳曼人(校领导),瞧了瞧同行们,似乎弄不明白:为什么得到生活保障(抚恤金)的是家属而不是他本人?这当儿他在所有人脸上,所有呆望着他的目光中看到,不是他所不能忍受的同情和怜悯,而且另外一种东西,一种柔和的、温柔的,同时又极其不祥的,类似可怕的真理(他快死了)......”老教师脸色惨白,抱头哭泣。 原来这是一场明目张胆的暗算,除了老教师一人被蒙在鼓里之外,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此时的老教师犹如一只负伤的羚羊,被群狼包围,步步逼近。它不得不奋勇血战,而对手太凶猛,它已无力还击,最终倒地,饿狼们纷纷走近......这场战斗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读者眼睁睁看着老教师在众人的目光中“死去”,只能仰天长叹......

    小说不长,结构紧凑,整个故事明线围绕老教师赴宴开展,暗线以他心理变化为链条,刻画细腻精准(郑重其事——暗生闷气——激动驳斥——激愤发言——彻底懵了——痛苦失落) 。为了渲染大结局,作者做了很长很细致的铺垫,最后由校领导说给抚恤金的话把故事推向最高潮。这句话像看不见的屠刀,话音落地,老教师反应过来之后,“应声倒地”,整个人彻底崩溃。渗着一种悲壮的美感。契科夫笔下的老教师和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里那些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失意者很相似,自尊、倔强、孤独、不合时宜。让人唏嘘。

    最美的花丛底下,往往挖有最深的陷阱。最冠冕堂皇的言辞背后,或许包裹着最阴暗丑陋的心灵。小说揭示现实,启示生活,所以阅读小说才会如此有趣。

    最后想说的是,这么腹黑、残酷、血淋淋的狩猎围剿场面,难为契科夫用笔如此轻淡,不着痕迹,却句句藏刀,字字见血。大师,敬您!

    2016.12.1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读名篇|动物凶猛——小说《教师》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xp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