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广播,一首国歌,一位教师,一个学生,维护着学校的尊严,一个人行走,独而不孤,静而不寂,一师一生上演了一段最质朴却又伟大的芳华依旧。
一个人的课堂——21天充电行动《一个人的课堂》 电影讲述了一位普通乡村教师宋文化,在山区小学代课逾20年,艰苦的教学环境没有让他放弃,即便是没有编制的工作,他依旧“乐此不疲”地做着。可是,落后的教学环境,家长的质疑,让生源逐步流失,最后课堂里只剩下一个学生——唐明明。唐明明自幼命运多舛,被亲生母亲抛弃,父亲又不慎从13楼摔下,面对着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年迈的奶奶无钱治病,父亲工资无从讨要,热爱学习的唐明明与老师宋文化之间发生了感人至深的故事。
背着黑板走10里的路 唐明明 四个人的课堂 看着学生转学走后的心酸 一个人的课堂——21天充电行动这是一所山区小学只剩下一个学生和一个代课教师的故事,影片将落寞寂寥的乡村中二人喜怒哀乐的生活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人的课堂——21天充电行动一个人的课堂——21天充电行动
宋文化老师是一位普通乡村代课老师,他是一位没有编制的代课老师,面对着艰苦的教学环境,不断流失的生源,以及高薪工作的诱惑,仍坚持了教师这个身份。
一个人的课堂——21天充电行动宋文化所在偏远学校,师生最多的时候有几百人,但随着农村外出务工的增多,学校变得落寞,教师队伍也逐渐仅剩宋文化一人仍坚守教师岗位。新学期将至,宋文化挨家挨户的召集学生上课,结果只来了四个学生。
一个人的课堂——21天充电行动一个人的课堂——21天充电行动
四个学生,还是三个不同的年级,
一个人的课堂——21天充电行动一个人的课堂——21天充电行动
宋文化只能在一个教室给学生们轮流上课。后来学生陆续转学。
一个人的课堂——21天充电行动学校学生仅剩唐明明这一个学生
一个人的课堂——21天充电行动宋文化依然坚持每天到学校去上课,每天按时打上课铃
一个人的课堂——21天充电行动按时升国旗
一个人的课堂——21天充电行动维护着学校的尊严。
教委举行代课教师统一转正的考试
一个人的课堂——21天充电行动一个人的课堂——21天充电行动
宋文化考试没有通过,被教育部门辞退。教育部门派了一个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大学生过来接替宋文化,这个大学生教了两个星期就辞职了。面对学生唐明明没有老师来教的囧境,唐明明奶奶村干部、教育局的领导又都轮番上门来做宋文化的工作,希望他能重返岗位,宋文化心里很冒火,他本计划要去广东打工了,面对唐明明可能被失学,宋文化经过思想斗争,还是从去广东路上的火车站又折返回来,重新给唐明明当老师教学。
唐明明奶奶
唐明明奶奶为了感谢宋老师,每天都来给宋老师和唐明明一起送饭,在一个雨天,唐明明奶奶掉进了河里摔伤瘫痪在床,唐明明因照顾奶奶不能来上学,宋老师毅然背着黑板去唐明明家上课
一个人的课堂——21天充电行动一个人的课堂——21天充电行动 一个人的课堂
一个人的课堂
一个人的课堂——21天充电行动唐明明奶奶没多久去世了。宋文化坚持把唐明明教到了小学毕业,两人拍了一张一个学生的毕业照。
一个人的课堂——21天充电行动后来宋老师把唐明明托付给了中学校长,也结束了他30年的教书生涯。宋文化也进城打工了,每个月坚持给唐明明寄来500元生活费,唐明明给宋老师的书信往来中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一个人的课堂——21天充电行动《一个人的课堂》就像一首清新隽永的用镜头写下的一阕小诗,它的创作带有很强的社会现实记录。其对乡村代课教师以及留守儿童现象的探讨与关注中表现了创作者对理想、生命的思考。没有过多的戏剧冲突,只是慢慢道来的一个故事。一个教室里,两个角色,却是说尽了多少农村的现状与处境。人物故事虽然简单,透过平凡的故事呈现出生活中的真谛。电影作品最打动观众的地方往往不是多绚丽,多高深,而是真诚。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做作和煽情的痕迹,导演只是在很真诚地向观众讲述一个故事,朴实地表达故事的张力。或许很多观众的童年都有留守儿童留下的影子,导演说这部电影算是对他自己成长的回顾,其中很多元素和环节都是他过去生活的一些影子。观众看到这样的题材会感到特别亲切。做为一部公益电影或许它的社会意义是远远超越商业意义的,其筹拍的艰辛也是可以想象的,导演为了拍这部影片等待了十年。《一个人的课堂》关注现代人的真实状态,不仅纪实性地再现了乡村代课教师与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更带着观众去探寻了他们精神层面的现状与需求,用以一种温情的方式去讲述他们内心的真实向往。显然这不是一部仅仅停留在视觉观感上的电影,而是会让观众思考的影片。留守儿童和乡村教师都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当我们静静地看着这个故事时,看到的也不会只是这个故事,而是对这些生活窘迫的群体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