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贵族阶级所在的“贵族文化”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它与西方国家所推崇的“骑士精神”有相通之处,都是强调君子的浩然之气。贵族文化及其重视人文教养,士人为礼乐教化所陶冶,大都温文尔雅、重诺守信。但是贵族阶级是掣肘帝制统治最大的障碍,如果不能消灭贵族阶级,统治者的权力会被极大的削弱。所以自从秦始皇建立帝制开始,就逐渐采取措施对贵族阶级进行打压和削弱。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贵族文化已经存在数百年之久,虽然后来的汉朝统治者极力遏制,但是一直到魏晋时期才形成了以名门望族为代表的“士族文化”。
士族文化区别于贵族文化的地方在于,它不再与王室有血亲,而是以家学和立法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姓氏的累世公卿。需要注意的是,士族阶级不等同于身居高位,而必须是世家出身。例如,曹魏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邓艾,身份低微,即使后来位居将军,仍然属于庶族,即寒族或寒门。庶族与士族不可通婚,甚至不能同席而坐,可见当时对门第的看重。
虽然曹操曾经因为求贤若渴颁布了“唯才是举”的法令,但是士族子弟仍然是首要的推举人选。后来魏文帝时期,尚书令陈群制定了按门第推荐的“九品中正制”,被察举的绝大部分官员出身高门,极大的推动了士族文化的发展,从此寒门子弟再难出人头地。
此后的几百年时间,朝廷越来越依赖于士族阶级,导致士族子弟越来越放浪形骸、穷奢极欲。如石崇家中的鸡蛋壳上画有图案,甚至连烧火的柴火上也刻有图案,可见其奢靡程度!士族力量的壮大逐渐威胁到皇室,和其他阶级得利益。一方面,官员的种类单一,世家大族的子弟逐渐向纨绔腐朽的方向发展,朝廷统治弊病丛生。另一方面,庶族子弟难以有所作为,反叛情绪日益严重,为社会的不安定埋下导火索。
凡事物极必反,当士族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必然会走向衰落。自隋朝的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度之后,更公平、更公开、更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对士族力量的延续形成致命打击。特别是在宋太祖时期,科举制成为唯一选拔制度。至此,存在六百余年的士族文化也最终走向终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