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这个字,虽然和其它中国汉字一样,有多种意义和用法,但我自幼认准的只有“一本正经”和“念经”的“经”字。“经”这个字有点神兮兮的味道,它往往使我们联想到晨钟暮鼓的寺庙、黄卷青灯,木鱼铁罄声声、和尚念经。其实这是“神理”上的“经”,另外还有“学理”上的“经”。虽然,都是“经”而含义却不一样,世界上不止我们中国有“经”,其它国家和民族也有“经”。比如西方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等。但要和我们中国之“经”相比,实在是“寥若晨星”,太稀少了,不过有一点共同之处,那就是“经”多指的是“经典”、“经书”。恰如南北朝时的刘思所说:“经也者,正确,保留,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心灵之奥区”(《文心雕龙·宗经》)。由此可知,“经”是一种人性本真,精神和思想的典籍。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做人,乃至治国的理论根据。
在我们中国文化史上被称为“经”的是儒家的“四书五经”,之外人们也把“周易”称作《易经》。至于老子的5000言,便直接叫作《道德经》。历史上最发达,弘扬的“经”首数孔孟儒家。孔子在整理《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之后就广为流传。到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们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四书五经》也被奉为经典。历代文人学士注解、注释、注疏等以及文字训估和章句疏解,成为一种学问、学术研究。到唐朝有“立九经”,到宋朝又发展为《十三经》。经过历代文人学士的不断充实发展、阐释成为中国文化,中国学术史上一种特殊的学术现象。儒家经学具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通经致用,学用结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返本开新,推陈出新”等方法论和特色,堪称中国经学的代表。
古人对《六经》是这样解释的“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致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位庄敬,《礼》教也;属此比事《春秋》教也”。其宗旨是以《诗》达意,产生一种善良温和的思想情感;以《书》导事,教人们学习历史上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知识;以《礼》规范人们的视、听、言、行的礼仪。以《乐》激发人的情感、趋向和谐;以《易》去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春秋》,引导人们通晓大义。因此,《六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之“经”的主干。是关于古代社会,政治伦理,社会道德的神圣尺度。是总领天、地、人的至尊纲领,是构建中华民族思想、精神、价值观、伦理的基础。
其次是老庄,道学的代表作《道德经》,《逍遥经》。如果说儒家六经是现世的,即入世的生活伦理和社会组织伦理的哲学。“道”家之“经”恰恰相反是教人出世的,即摆脱世俗,物欲之累,“回归自然,回归内心,超越自我”,“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达到个人精神的独立和自由”。道家之“经”,史称“老庄”学说,提倡“清静无为”之路,“无君”社会,遵循之理合乎天地之道,是一种“出世”的理想性思想,精神境界,当然还含有认识世界、认识万物、很深的哲理。
最后是佛学。佛学本源于我国南北朝时,由印度传入的佛教。在此后的几百年中被我国古代社会接收、容纳。并和儒道文化相融汇。而且也没有引发什么西方那样的宗教战争,从这方面来说,我们中华民族是宽容大度的,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因此,佛教才能“灿烂于盛唐之时,蓓蕾结实,花蕊披纷”最终和儒、道共同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主流。“佛”家之“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经典之“经”中唯一,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宗教性质的“经”。发展到后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但佛教决不是迷信而是含有很深的哲理的佛学,超出宗教范畴的思想和理论。它提倡对人生的“醒悟”、“顿悟”,以教人解脱人生的苦恼,是明心见慧的学问和实践。佛子的慧命,佛子的精思妙理,以其超人的睿智由人之性情学养中来,属于智慧的造诣。
就这样儒、道、释。从天、地、神以及入世、出世,来世三个方面为我们中华民族做了思想、精神以及实践的导向。创造出令人神味俱存、澄思明虑的中华民族之“经”。经过了几千年历史的检验,经过了历朝历代中华民族的先哲和志士仁人,文人学者“达则儒,穷则道;群则儒,独则道”。一生非儒即道,亦或崇佛的实践,证明了儒、道、释本都中华民族之正“经”。
儒、道、释三家同源,殊途同归,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之“经”。几千年来我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延绵不绝于新的世纪,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着儒、道、释宝贵的“经”。我们尊“经”、用“经”、“经”已深入到我们中华民族的骨髓中,在血脉中,成铸就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性、人格、思想、精神、道德的先天基因。
当然,世界上任何学问都不是绝对真理,世界上也没有十全十美,完美无缺的学问。我们中华民族之“经”也是如此。儒、道、释三“经”各有其所长,也有其所短即精华和糟粕的成分。我们提倡“崇经” 、“尊经”、“学经”,决不是抱残守缺地保守和古板,我们学儒家之经,是为着治国而不是为维持其纲常伦理;我们学道家之经,也绝不是隐居山林,坐禅修道,而是用其修性治身;学佛家之经,是为着“明心慧性”而不是让人剃度出家,离情绝俗,修习苦行。我们所谓的“经”是汲取其精华,高层次的内涵,是为着“经世之用”,是为着立己、立身、立德;取其正义、正道之正经。
所以,应对我们中华民族之“经”,心怀敬畏,从“经”中“适其所志,润其所见”,汲取丰富的思想和精神的营养,“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而决不可“离经叛道”,“背经取义”,在我们的一生中,只有“崇经”“奉经”,才能铸“文经武略之才”,成“博古通今之学”或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