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光荫似箭,一晃我上小学读书的那些岁月就过去了五十多年,几天来在脑海里不停地搜寻,才找出了些零零碎碎的片段,趁着还有记忆,赶紧把这些记忆的碎片写在纸上。
记得是在上世纪六三年的春天,我刚好满了六岁,到了读书发蒙的年龄。一个阳光明睸的上午,背上我母亲给我手工缝的灰布书包,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八队的呂毛儿、朱老黑、陈毛儿到离家八华里多路的学校去上学。
我们几个一路走在绿草茵茵的河堤上,一会追蜻蜓,又一会儿抓蝴蝶,七八里路走了很长时间,到了升有五星红旗的学校,真快到了中午时分,第一天报名我们就挨了老师的批评,当然也知道了上学不能迟到的规矩。
我们读的小学管辖范围是白螺、豆港两个大队,学校设在豆港一队,因此冠名为'豆港小学'。记得整个学校有三栋三大间黑壳瓦平房和一栋三间的稻草房。瓦屋屋顶盖的是青灰色的小瓦,墙壁是用杉木板做的板壁好看又光滑。一栋瓦房是两个班,教室后面就是老师的住房,中间的一间是活动的厅堂。稻草屋是学校的厨房和杂物间,那壁子是用小竹子或是芦苇杆为骨架绞上稻草再挟成壁子,然后泥上稀泥巴用来挡风避光。学校的操场前面有一口十多亩大的水塘,春天里塘的四周生长着好多嫩绿色的茭草;到了初夏时节,水塘的中间就可看到好多从水里长出红绿色的菱角苗浮在水面;水塘边上到了夏天还生长出好多的荷叶,荷叶与茭草编织的绿色环带随风起伏这还有点美不胜收的感觉;到了盛夏,荷花盛开,满塘飘溢的荷花清香随风吹入教窒真是令人沉醉,使得不少的同学上课时困的直打瞌睡。每栋教室前都有几根很大的苦楝树,夏天呆在树下好荫凉的,同学们做游戏一点都不感觉热。
学校是六年制高级小学,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就设有一个班,两个大队可能就只有一个班的生源。
在老师那里报名后,我们一年级学生领到的是一本语文书和一本算术书,作业本也是语文算术各一个。铅笔是老师发的还是买的,第一堂课是上的什么课由谁上的,班主任老师是谁都已经都不记得了,是那无情的岁月带走了我那些不该忘却的东西。
记得那时的小学语文书中有《铁棒磨成针》、《乌鸦喝水》、《一个豆瓣的游行》、《司马光砸缸》、《英雄小铁锤》、《王二小的故事》、《曹冲称象》、《刘胡兰》、《雷锋》、《董存瑞》、《黄继光》等等的朗朗上口课文,哪篇在哪一册已经不太清楚了,只记得了那些的课文。那时感觉读书是很有趣味的事情,在老师谆谆教导下,我不仅慢慢地认识了很多的字,还懂得了很多的道理。那时小学算术课中有珠算课,小小的年纪每天还要挎着算盘上学,每走一步都嚓嚓地响。
那时好像没有多少家庭作业,放下书包就要收鸡屎或是扯猪菜,只是晚上在煤油灯下读会儿书或是写会儿毛笔字,再有多的时间就打会儿算盘。
那时读书要走七八里路,遇上刮风下雨上课迟到是常有的事,只要一迟到在教室门口罚站也是必须的。有一年的冬天,北风怒嚎,大雨滂沱,路上泥泞难行,早上我和队上的陈毛儿顶着一块油布冒雨逆风往学校走,只走到六队,大约不到三里地,身上的衣服就湿得差不多了,打着个赤脚,脚也冻红了。无奈,我俩只好在大队部找个地方躲雨,雨噼噼啪啪下过不停,估计学校已经上完了第一节课。我俩怕老师罚站,这天就干脆在大队部玩,没去学校。晚上又不敢回家,就跑到陈毛儿在大队部旁的亲戚家吃了点饭,还准备在他亲戚家的柴火房里的稻草中睡觉。班主任王老师见我俩没上学,怕是有什么情况,傍晚家访到了我们俩的家,两家知道我俩逃学的事,连夜找到了我俩,回到家里我俩都被打了一顿死的,以后就不敢再逃学了。
那时读书的午饭是从家里带的,提着一碗饭走八里多路也不轻松,特别是碰上刮风下雨的天,弄不好就把饭弄泼了。有一天下大雨,我双手去抓头上带的斗笠,把饭碗掉在了地下,碗也破了、饭也撒了一地。这天我就没吃中饭,下午上课时,人饿得晕倒了,教语文课的孙老师马上扶着我到学校厨房,她给我炒了一大碗雪菜做的盐菜炒饭,含泪吃完孙老师给我炒的饭,我才有了力气。孙老师像慈母一样的恩情,至今我都牢牢记在心里。
那时在学校的学习抓得也紧,活动也丰富,印象最深的是学校有一次开展少先队活动,请六年级的同学卜光荣朗读他的作文(我是光荣的少先队员),听后我好感动好羡慕哟。后来我也认真努力地写作文,到四年级时,我把我父亲八九岁时给人家放牛挨冻受饿的些经历,写了一篇(我的父亲)的作文,孙老师把这篇作文当作范文,也在一次在全校少先队主题活动时让我朗读,当时我真的是很激动啊!
不记得是读二年级还是三年级,同桌的雷中清同学有一天和我发生矛盾,下课打架,他打输了。放学他跑到前面,找几个他们豆港一队的小孩在堤上拦住了我,不让我回家,这时住在豆港十二队的六年级姚召松同学路过,是他打跑了哪几个孩子,我才得以解脱。
往事如烟,我的小学经历我就记下了这些美好的片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