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430454/0dc98689e188eaf2.jpg)
本书作者:孔飞力,出生于伦敦。以研究晚清中国社会史,政治史而蜚声国际学术界。其在学术思想上强调“中国中心论”,以中国本位观点研究中国发展规律。
此书写作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乾隆年一场小小的“叫魂案”入手,提出疑问,继而逐步开拓视野,终将整个“康乾盛世”的社会众生相、官场运作套路及清代官僚体质特色一一描绘到位。
孔飞力在书中将微观史料选用的清晰得当,客观总结分析的大气磅礴,不仅展示其扎实的治学功底,且综合运用社会、政治、经济学等研究方法,做出精彩的跨学科社会历史研究。
作者通过“叫魂案”入手,得出大致两方面结论:
1.社会层面:当时经济发展且贫富差距扩大,带来人与人关系紧张,相互猜疑算计。
2.官僚体制:官场腐败,特别是司法系统的混乱,加剧了社会矛盾。
所以一个小小的治安案件,就可能引发激烈的社会动荡,依靠高层官员与皇帝的博弈,才暂时维持局面安稳,但治标不治本,无法解决封建统治的根本问题。
先说“叫魂案”及大背景,案子发生在乾隆33年一月下旬,浙江德清乡下正修缮一座石桥,沈姓农夫要求石匠将一张诅咒自己仇人的符黏在桥桩上砸打以便发泄私愤。但最后由于石匠报官,沈农夫以“扰乱社会治安罪”,被县衙逮捕。
这是民间第一件“叫魂案”,但从1月末到11月初,各地纷纷出现“叫魂案”,案发地点从浙江蔓延至全国,作案手段千奇百怪,作案人员多以流动人员为主。后因案件量过多,最终上报中央。
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为何?是什么引起了乾隆的高度警觉?这是因为作案手段中出现了“剪发诅咒”的方式,一旦与敏感问题“头发”挂钩,可能就会激起满汉矛盾。对刚刚建立起来的满族统治合理性,是巨大的威胁。于是案件被定性为“反叛政治案件”。
作者的分析:
1.社会底层百姓:
江浙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较高,但必须勤奋劳作,精耕细作才可维持。所以当有外来人员入城务工时,便会引发当地居民的警惕。特别是一些不能融入江浙地区劳作生产缓解中的职业人群,如道士,乞丐等加剧了当地居民对外来人员的恐惧与敌意。最终产生了不良的群体意识,集体暴力对抗行为。
2.政府各级官僚:
“叫魂案”出现时,地方官大多选择简单处理,息事宁人。但案件增多,不得不上报。在上级施压下,且为迎合上峰指示,大肆纵官鼓励为了政绩所造冤假错案,以显对中央指示的恪守与自己的政绩斐然。
3.皇帝:
“叫魂案”发生时正值后世所称“康乾盛世”,但乾隆是居安思危的君主,他有两个不放心:
·官僚集团是否欺瞒皇上
·汉人是否接受了满清统治阶级
“叫魂案”正好勾起他的警觉,因为案发地是“反清复明”的老根据地。因此慎重地将案件定性为“政治事件”。而且,他也借此整肃朝纲,以免官僚集团蒙蔽自己,而导致自己权力被架空。因此他决定直接监督办案,借机斥责或罢免他不喜欢的官员,强化个人权威。
但这场政治运动,被中央官僚们巧妙的平息了。平息的方法可谓是费尽心思,曲线救国。
其中两个代表人物:傅桓与刘统勋。傅桓一面进一步提升中央对此的高度重视,另一面要求地方将嫌疑要犯押解京城,由军机大臣直接会审。刘统勋则是可以把不和逻辑,荒谬的案子加入军机处审问记,希望皇帝审阅时可自己发现破绽。
最后,皇帝在承德避暑时,二人为乾隆开导思想,最终平息了闹腾10个月的“叫魂案”。
总结:
1.群体性心理:恐惧与欺骗
2.官僚:消极盲目面对
3.居民:共同举报到武力报复
4.皇帝:发出政治斗争指令;亲自指导办案
清代官僚系统运行特点:
1.表面集权,关系微妙
2.秉性约束机制
金句:
依靠几位臣子的责任感,能够维护一时安稳,但无法改变封建统治的根本问题。到了慈禧太后当政时代,满朝文武连愿意或敢于站出来勇敢于站出来规劝她的人都没有了,封建王朝只能走向崩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