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和张宏杰《饥饿的盛世》,刚好随意追的《如懿传》结局。
不知是不是种巧合。掩卷而思,对自己的读书体会,进行一点梳理。
《叫魂》,从1768年席卷中国,上至朝堂下至黎庶,关于巫术的大恐慌说起,对乾隆一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官僚制度,区域,心理……进行剖析。
孔飞力是一位外来学者。方法宏观,思路清晰,论述严谨。大叙事的宏篇。读之,常常叹服,不明觉厉。
《饥饿的盛世》,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经纬铺开,同样揭示乾隆一朝在盛世浮华的外表之下,统治的固化,民众的奴化,官僚的腐化,文化的精神扭曲。
张宏杰是本土历史学者,因为母语语境和文化背景的缘故,读起来更深入浅出,不滞不涩。整本书给人的感受,像是在描绘一副盛世隐忧图,看一个外表强大的帝国如何在绚丽的烟花之后,散发出行将就木的腥甜腐烂气息。
两本书,都有系统的方法论支撑骨架,大量的历史文献丰满血肉,作者的敏锐眼光和清晰视野,深度思考,注入灵气。值得一读。
读过不少关于清代的书籍。研究清史的学者们写的关于档案文献的解密,身历其中的历史人物的笔记和回忆录,高阳的清宫全集,二月河的大帝系列,凌力的《少年天子》《暮鼓晨钟》,王跃文的《大清相国》,唐浩明的曾国藩三部曲……再加上考古发现和博物馆浏览……
没错,拉拉杂杂的读书法,不能够在一个井里深挖,清晰地表达出对一个和我生活距离遥远的历史朝代,360度的深度解读。
但万事有两面。看得多了,也不知不觉养成另一种习惯,那就是,不要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看世界。
偶尔,也会追追清宫剧。浏览一下网红架空小说。《步步惊心》什么的。《延禧攻略》,《甄嬛传》和《如懿传》,都是先下载原著先睹为快。时间和耐性都不允许我正经八百,一集一集看下去。浏览,快进,七八十集一个上午就可以“追完”。
有一个明显的观感,那就是,无论宫斗如何层层叠叠,画面如何美轮美奂,剧情如何脑残狗血,城府如何殚精竭虑。还是有种不过瘾,被耍了,到底在说啥的感觉。
有种拍来拍去,砸钱任性,还是看不懂三观主题的感觉。虽然有些老戏骨的演技确实真好。隔行如隔山,说来容易做来难,在他们的领域里,看热闹的外行也感觉得到水平。
但三五个戏骨,改变不了戏说的荒谬,演技再好,涵盖不了历史架空的硬伤。
记得经典87版红楼梦的音乐编辑王扶林说过一句话,你演到古人从棺材里爬出来给你叫好,没有用,你得让现代人看懂。红楼梦剧组演员在一起磨合三四年之久,吃透原著,学琴学画,把自己带入角色,不计较片酬。所以才有难以超越的87版。和林妹妹宝姐姐们一起摸爬滚打的王扶林,写的《枉凝眉》,《葬花吟》,《好了歌》,《叹香菱》……曲子,才有那样璞玉浑金打磨之后,深入旧日宫墙寻常巷陌的影响。
经典不再。说到根上,商业和点击率才是霸业。不得不从俗,不得不吸睛。
有需求才会有赚钱的可能。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舍不得利益又规避风险的历史剧,再严肃认真,也只好细思可笑。
抓着一点点男女荣辱之事,反复说不停说,层层递进地说,就是沉不下去,透不了纸背。
一个在乾隆朝就被文字狱阉割的衣冠之族,就被八股和潜规则垄断了向上之阶的清代社会。注定浮躁和盲目。
点击率决定了,我们离历史越来越远。输出的清宫红剧,都是改头换面的职场打怪和勇斗小三。爱情不可靠,买地才重要。选择好闺蜜,渣男是猎头,千万攥着别放手。母族好不好,养个心机美妞最翻身。
污糟,又偏要在污糟里强行上价值。
《如懿传》里演大反派的令妃李纯,和《延禧攻略》里演袁春望的王茂蕾。被不少喷子直接骂去死。演技也可以被“杀”。他们是被盲目的戾气连累。
社会当然是前进的,但历史却迂回。
我前段时间申请把历史优秀作者标换成人文类,被接受了。因为我偏爱博览,我很清楚我并非科班出身,也不是肯在历史一个领域深挖的坚持者。所以我自己定位不是。
但关于这方面的读书博览爱好,让我领悟到一点。
仅仅从网络热点了解历史,人会变蠢。完全只追求学术积累去读书,人会变酸。能不能成为作者,自己去考量。但作为一个读者,永远要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情商的自律。
带脑子带心,看世界,看人群,看自己。
这个比较重要。
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