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家庭教育亲子教育教育-家庭篇
《如何做不焦虑的小学生家长》讲座整理之学习动力

《如何做不焦虑的小学生家长》讲座整理之学习动力

作者: 菜妈 | 来源:发表于2017-05-25 17:57 被阅读0次

    面包姐今年九月份就要上小学了,这无论是对她还是对我都是一个不小的改变,改变就会带来或多或少的焦虑。为了缓解焦虑也为了做一个有准备的家长,我在喜马拉雅付费听了陈默老师的课程,在教育领域陈默老师拥有很丰富的经验及独到的见解,语言犀利接地气,很有针对性及操作性。现在对课程进行梳理共享大家!

    一、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一艘船只有方向正确,才能顺利到达彼岸;如果没有方向或方向错误,则任何方向吹来的风都是逆风,根本到达不了目的地。一个家庭的教育观不正确,再好的技术和方法都是白搭。

    无论是西方或东方家长,孩子的一生过的好应该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家庭教育目标。

    何为一生过的好?

    1、身体健康。养育养育养在先,一个人浑身都是慢性病,很难说这人是过的好的。

    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最低指标应该是能很好的适应周围的环境,一个人无论什么环境都无法融入,那他的心就无法安定。

    3、不低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收入。

    4、努力奋斗的动力来源于内心的需求,而非他人的评价。

    5、人是意识生命,这区别于地球上的其他动物。在孩提时代,应该有好的美学教育,能够体会天地有大美,能够欣赏人类创造的艺术形式,而不是一直活在饱暖淫欲的形而下。

    6、有助人的需求和行动。

    在助人时,人的整个生理和心理状态都会处于最佳状态。

    灌输孩子这样的理念要在学校帮助他人,孩子在学校就会生两个眼睛,时刻去关心其他的孩子,帮助其他的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会找到自己强大的感觉,力量感就会出来。而且所有人对他的反馈都是正面的,充满正能量的。这样的孩子可以迎战挫折,是个竞争力强的孩子。

    7、独处时不焦虑

    独处这样的命题越来越有讨论的必要,未来的人类可能有三十多年都是独处的。不能独处的人,无时不刻不在寻找和他人发生链接,内心安定的时候很少。一个不能独处的人,是自我没有发育,还没确立我是谁?以及没有阅读的习惯。

    8、群处时不焦虑

    群处指的是人际关系交往,孩子会出现群处时手足无措、紧张等焦虑,是因为家长对他群处时做太多的评论。

    9、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能力

    也就是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强大了,孩子不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从小到大,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结交知心的玩伴和朋友,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痛苦。

    10、好的伴侣关系

    父母应该意识到绝大多数的孩子长大后会不知不觉拷贝父母的相处模式。所以有了孩子后,父母应该一起成长,成长为两个成熟的人。

    11、解决人生意义的问题

    人类是意识生命,会不断的追问人生意义。假如孩童时代,父母不能给孩子确立积极的基本人生格调,那他很容易在衣食无忧的当下时代中,情绪低落、抑郁、厌世。

    应该告知孩子,我们生而为人就是来奉献同类的。你做一双鞋,他人就有鞋子穿;你卖饮料,他人就不会渴了。

    二、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

    学习的动力只有是内在的,才是持久的;假如是外在的,则是脆弱的,短暂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指的是求知欲,而现在家长催逼孩子学习的现象很普遍,被催逼的太厉害孩子就不跑了,过分的话就会停下来,或干脆不去上学了。

    那么如何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呢?

    1、首先应该认识到小学生做什么事都是兴趣使然

    告知其学语文、数学的种种有趣之处,如汉字的演变、文字的优美;数学语言的简练、快速解决实际问题。

    2、分享劳动成果很重要

    每天回来可以问:宝宝,今天语文课上了什么东西啊?分享一下。宝宝,今天数学课上有什么收获啊?哇,真是不错呢。你每天都有学习到这么多的知识,过不了多久你就可以做妈妈的小老师了。

    3、时不时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

    上小学后,在学校老师一般都会表扬前五名的学生,而成绩中下游的孩子得不到老师的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对他们的心理建设就很是重要了。可以告诉他:宝宝,你看开一家小店,店老板要定期的盘货。我们呢,也给我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盘一下货。哇,你的知识商店里的货越来越多了,比幼儿园多多了,小学真是个大仓库呢!

    三、如何合理地奖惩孩子

    我们不自觉的会采用的物质奖励是最最愚蠢的方式,这样的外在刺激带来的愉悦感是短暂的。

    奖惩有四种方式:1、奖励;2、惩罚;3、消退;4、训练。

    四种奖惩方式的具体操作

    1、奖励:对孩子行为的奖励应该是即时的,立即跟上。A、代币法。对孩子需要正强化的行为,贴五角星、画星星等。B、口头表扬。注意应该是即时的,避免是顺从家长的角度,而应该是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2、惩罚:最重要的应该是预告。告知孩子你做某件事情时,我要采取怎样的惩罚措施。预先告知的惩罚是不会伤人的,不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恶劣的影响。在这里要做到批评不是辱骂。批评只针对事情,而辱骂就是情绪话的,对孩子整个人进行否定。批评会让孩子心服口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而辱骂则是情绪化的暴力,于事无补,无且会造成内心创伤。

    3、消退:针对的是很小的孩子,孩子的坏行为只是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那我们要做的就是装作看不见。孩子自然就会消停了。

    4、训练:指的是某件事孩子不会做让他通过训练会做了,而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做规矩。做规矩指的是合作,配合。如看电视规则的制定,看电视不存在会不会。

    训练的重点是将内容格式化。如做广播体操,一、伸手二、踢腿。以小学低年级段的整理书包为例:1、先妈妈示范:一口袋放书本,二口袋放茶杯,三口袋放笔袋;2、让孩子复述一遍,并进行操作,至少10遍,滚瓜烂熟,直到既熟练又快。孩子对日常事物的处理能够提升孩子的掌控感,增强孩子的自信。

    四、孩子学习缺乏自信该如何鼓励?

    孩子缺乏自信其实是不自信家长的投射,家长赋予孩子很高的期望,对他的现状不满意,不断地拿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来对照自己家孩子的短处。家长尤其是母亲应该是孩子的底线,母亲应该让孩子感到即使全世界都背叛嫌弃你,但是妈妈不会,你还是妈妈最最可爱最最疼爱的宝贝。但是在现实中,很多孩子面临的是全世界只有妈妈是不断的嫌弃我的。孩子的自信源从何而来?

    2-3岁是“我行”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家长应该是不要过多的约束,凡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去尝试,不要给与时时刻刻的关注,在成长过程中也不要提过多的要求,不要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焦虑情绪。

    不要对孩子的行为有过多的评价,小孩的行为被评价的越多对他的成长越不利。无论是表扬还是坏的评价,现在家长太多的滥表扬,让孩子形成我必须是棒棒的心理压力并形成行为的动机是约表扬的;而坏的评价则对孩子是打击性的。就留出一片天地给孩子,自由自在的,在阳光雨露中成长。

    五、如何平衡玩与学习以及孩子沉溺于游戏的问题?

    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一个小学生的基本欲望是玩,一个小学生的使命是平衡玩的欲望和学习之间的冲突。

    小孩子玩的太少,甚至是没得玩,才导致了他一天到晚满脑子就想着玩。在家里没玩够,到了学校,教室里的铅笔、铅笔盒都是他的玩具。

    家长们应该心理上认可玩是孩子合理的诉求,不然他玩的时候你就会很焦虑:怎么还不停下来?怎么还不去做作业?焦虑不堪的情绪势必影响到孩子,因为母子情绪是相通的。

    成天埋头学习是被逼无奈,这样的孩子内心其实压了太多的愤怒,儿童时代没玩够,长大是会报复的,什么时候报复不知道。

    举个临床中实际的案例。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尖子生,从幼儿园就开始学奥数,一路上奥数班,初二时开始不愿意上学,沉迷于游戏,爸妈说拔网线,他说你拔我就从窗户跳出去。妈妈问:那你要玩到什么时候?他说:我要玩,彻彻底底地玩,玩到什么时候我不知道。谁让你们小时候不让我玩的。

    沉迷于游戏,对小学生可以眼睛的角度去劝阻。告知其老是玩电子产品,对眼睛的伤害很大,白内障会来得特别早。白内障的解释可以在他的眼睛拉根线。

    玩电子产品的时间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根据小孩子完成作业的时间来定,假如他在8点之前完成了作业,则可以玩四十分钟的电子产品;假如他9点钟才完成了作业,那他这天就不可以玩电子产品。

    六、为什么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输不起?

    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被称为“牛娃”,这种孩子竞争感强,抗挫力弱,甚至有时候会崩溃。据陈默老师介绍,现在需要心理指导和疏导占比最多的往往是这种牛娃。

    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局面?这和家长的育儿观念和老师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家长就要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很重,次次考试都要拿前几名,没拿就不高兴,导致孩子遇到考试就紧张到不行,焦虑不堪,出现腹痛、拉肚子等种种症状。

    而学校的老师也推波助澜,对这样的孩子会说:你是我们班最优秀的孩子,你可不能考砸,你考砸了我们班可怎么办?孩子从第三名考到第五名,就会对孩子说:你退步了啊!

    这样的种子种进了孩子的心里,是拔也拔不出来的。他去学校不是为了积累知识、训练思维和交往帮助同伴的,而是为了去比赛的,为了去赢过别人的。这种孩子在四、五年级学习爬坡时遇到打击就会心累,到了初高中他就会选择退出比赛场,这是病理性的问题了。陈老师说现在这样的孩子太多了。

    七、孩子不愿意举手发言,不愿意公众演讲怎么办?

    在职场、可以在公众场合自如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能力越来越被强调。

    陈老师认为那是在职场,她无法理解家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不举手发言,不愿意公众演讲,那又怎么样呢?家长为什么会有对孩子闪亮的需求?这样的需求会让孩子没有聚光灯就没办法找到自己。孩子愿意举手发言,可以;不愿意,在下面安静的听和鼓掌,也很好。有时不在前面上串下跳,反而可以思考更多的问题,把问题看的更深刻。

    正是因为家长事无巨细地每天向孩子打听,今天你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吗?回答了几个?你们班最聪明的孩子肯定回答老师的问题最多吧?让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很是混乱。他举手了但老师没叫他,他就会纠结老师怎么不叫我?我到时候怎么和妈妈说。过于强化刺激,导致了孩子的往回缩。

    有些孩子性格本来就是内向的。他有时候是不愿意说;有时候别人说了他觉得没必要再说;或者他比较成熟,觉得这问题太简单他不屑回答。而有些外向的孩子,道道问题都举手,其实有时根本没好好听讲,回答时也是瞎说八道。

    以上。待续。

    陈默: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上海市心理协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任《中国儿童报》《少年科技报》《新闻晚报》《新德育》等报刊专栏作者。著有《孩子,你怎么了》。

    育儿路上与君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做不焦虑的小学生家长》讲座整理之学习动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uz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