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故乡的母亲打电话,刚接通就听见一阵欢笑声……原来,姐姐和母亲,嫂子、弟媳她们正在自家茶林里摘茶。这才想起,眼下正是摘茶时节,离开家乡多年,我几乎把这种快乐事给忘了。
“三月招得采茶娘,四月抬得焙茶工;千箱捆载百舸送,红到汉口绿无中;年年贩茶嫌茶贱,茶户艰难无人见;雪中茗草雨中摘,千团不值一匹绢;……”这是一首流传民间的茶歌。可见,这是对古代茶农艰辛的写照。
贵州是酒乡,也是茶乡。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适宜的气候,使其成为国内绿茶主要产区
不仅如此,它还是我国西南茶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等。而我的故乡遵义,就出产红茶。
娘家仅有少得可怜的十多株低矮茶树,幸亏都是生长在一个个小山包上,摘采时不用弯腰。我们小时候就知道,那是父亲年轻时,开荒除草亲自种植的,就在母亲家菜园子里,凤凰青山下。那里,有祖辈生活过的老屋基,还有祖父祖母的墓园。父亲爱喝茶,所以,至今那些茶树依旧被保护得很好。
小时候的我是喝茶长大的,家乡人泡茶与我现在所居住的地方截然不同。我们小时候喝的茶是用茶沙罐煮出来的。先把水放进沙罐,水烧开后再放茶叶进去……煮熟的茶放在茶盘里,这样,囗渴时每个人都可以用茶杯倒出来饮用。这是每天清晨都要做的事,有客人来。若是夏天,茶是不用热的。遇上冬天,茶罐子端到煤炉上,热温后再倒出来送到客人手中。
我自从参加工作后,一切从简,解渴皆饮白开水,一直至今,已成习惯。到是先生,讲究饮茶,有爱茶如命的嗜好。
现在虽然不怎么饮茶,但小时在家亲历过的摘茶,炒菜,揉茶,炕茶等手工程序,到是没有淡忘。
摘采回去的茶叶,用柴火上的大锅翻炒到半熟,然后取出来用手揉,非常吃力。这道工序一般由父亲完成,母亲负责炒茶,我们负责烧火。茶揉好之后要在煤火上炕干的,天气好,可用太阳晒。我还知道,完成这些过程时,茶叶都是不能沾上一丁点儿油气的。千万不能马虎,掌握这些技巧,自制出来的茶叶才会有好味道。
据说,茶的发现和利用,是一个真正的东方传奇故事。《神农本草》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个茶,就是茶。
神农在中国古书中,被描绘成一个头上长牛角缺一颗门牙的男子,一位距今四五千年前的上古时期的一位领袖。因为劝人们种百谷、植桑麻、被尊称为神农氏。类似于古希腊普罗米修斯那样一种受难英雄。因为遍尝各种草木,不幸中毒倒下,恰有水珠从茶树上滴入口中,方才得救。
我想,这个传说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写到这里,又想起一句老话:茶解药性。据传,这是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内容和神农氏的传说如出一辙。不过换了个人,李时珍。
在我国,茶兴于唐而盛于宋。明代时,郑和七次下西洋,把茶带到了遥远的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岸。
延伸饮食意义的深远,吃茶养生已是一道闪光的风景。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与生活息息相关。要解渴,就得饮水。要消愁,就得饮酒,要提神,就得喝茶。品茗清香,悟道红尘。
2020/03/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