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知行合一?这是心学的核心。出处是明·王阳明的《传习录》,原文是: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意思是: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
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
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人生有三重境界,最高境界就是知行合一。
第一境界的历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的历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为之“不悔"、为之“憔悴"。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
第三境界的历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心学的创立者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王守仁作为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著有《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王文成公全书》等代表作品。后因起兵平定宸濠之乱,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1529年去世,谥文成,故后人称其为王文成公。万历年间得以从祀于孔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