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概况
(一)本书论题
史学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实,(二)加以解释,(三)用以说明现社会,(四)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二)选题缘起
往昔的历史,是否能肩起这种任务呢?观于借鉴于历史以应付事实导致失败者之多,无疑是不能的。其失败的原因安在?列举起来,也可以有多端,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偏重于政治。其实政治只是表面上的事情。政治的活动,全靠社会做根底。社会,实在政治的背后,做了无数更广大、更根本的事情。不明白社会,是断不能明白政治的。所以现在讲历史的人,都不但着重于政治,而要着重于文化。
(三)写作目的
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略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
(四)内容结构
在上编中,我曾按文化的项目,把历代文化的变迁,叙述了一个大略,现在却要依据时代,略叙我们这一个民族国家几千年来盛衰的大略了。
(五)观点
1.所以现在讲历史的人,都不但着重于政治,而要着重于文化。
2.人类的行为,源于机体的,只是能力。其如何发挥此能力,则全因文化而定其形式。
3. 这是因为研究的方法,要合之而见其大,必先分之而致其精。况且研究的人,各有其立场。居中国而言中国,欲策将来的进步,自必先了解既往的情形。即以迎受外来的文化而论,亦必有其预备条件。不先明白自己的情形,是无从定其迎距的方针的。所以我们在今日,欲了解中国史,固非兼通外国史不行,而中国史亦自有其特殊研究的必要。
4. 然则人因限于机体之故,对于外界,不能自强不息地为不断的应付,正可借社会的协力,以弥补其缺憾。然则从前感觉的迟钝,行为的濡滞,只是社会的病态。我们能矫正其病态,一治一乱的现象,自然可以不复存,而世界遂臻于郅治了。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人最大的希望。
(六)结论
我们现在,所处的境界,诚极沉闷,却不可无一百二十分的自信心。岂有数万万的大族,数千年的大国、古国,而没有前途之理?
(一)个人思考
纵观全书,吕先生突破了以往史书的框架,更加深刻地从以往的文字材料中推衍出了过去社会的一些面貌,其上编对于各类文化现象的讨论亦十分完备。对此,笔者有一些小小的体会和心得:
1.对待史书的态度。史书所载究竟是什么?是宗教的经典,抑或是绝对的范本?其实都不是,它只是一些材料,为探索问题提供相应的证明。它不是绝对正确,也不足以当成信条来使用。吕思勉先生的论证里,也是持着这样一种态度。并且因为是人的记述,难免会有谬误和主观性,在引证之时,也应小心考证,避免出现材料错误之遗漏。正如现在所提倡的多重证据法。
2.经济、政治、文化间的关系。马克思的理论中,经济是所有社会制度和文化现象的本因。就目前的现实来看,大致是正确的。但是其间的具体关系,则十分复杂,需要仔细推敲。
(二)个人兴趣
吕先生此书,规模宏大,论述相对完备,方方面面俱有涉及。但是现在的我们,暂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如此全面的研究,只能选择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笔者在阅读过程之中,较为感兴趣的方面是宗教和经济方面。具体来说,宗教方面首先对于中国的神话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作为宗教的先导,有许多神话人物和元素都融合进了后来宗教之中,并且神话所叙述的年代,是现在也仍然不太明晰的,未知往往会引发人的好奇心,笔者也不例外。其次,经济之中包含了很多内容,例如贸易、赋税等。但是在吕先生的这部书中,涉及较少,笔者迫切希望能够进一步的进行探索,尤其是对外贸易方面。
(三)评价
前文已经提到,吕先生此书突破了过往史书的局限,对隐藏于其后的社会文化现象做出了个人的探讨,并且对文化现象分门别类地做出了分析,这在当时是一大创举。并且,结合吕先生的时代背景来讲,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往的回顾,更是对当时人以及现代人的启发。中华文明从何而起?因何而兴?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独有的文化特征又是什么?吕先生的一些论断直到今天仍然是具有远见性的,是十分深刻的,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这部巨著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仍然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因为当时考古学的落后,吕先生在探索过去的真相时,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太恰当的地方,这是因为材料的落后导致的,其中最为突出的体现便是在上古史部分。同时,有些部分不甚清晰,让人不太方便理解,例如五胡十六国的关系部分。最后,本书所讲的文化,但是对于艺术学的内容没有丝毫涉及,不得不说是比较遗憾的。
尽管存在时代的局限性,但是这本书仍然是学史之人不得不读的一本巨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值得仔细阅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