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了解三宝之教理分歧

了解三宝之教理分歧

作者: 佛天慈佑 | 来源:发表于2017-12-14 14:59 被阅读7次

在佛教断代史中,一般将“七百结集”事件作为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的佛教,虽然也有路线斗争,但大抵是基础于同一教法的。所以分歧是次要的,和合是主要的;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一贯的。

人世间的事,总难免一个怪圈。新生一个好东西,然后迅速传播普及。最后由于制度设计缺陷,不能适应不同土壤,遂致迅速改革或者变质,被新生力量取代。佛教同样如此,随着化区不断扩大,以毘舍离为中心的东方比丘发展了教义,与西方僧团距离越来越远,终于脱离、独立,彼此分庭抗礼。

佛陀制定“上座代议制”,授予长老们解释权与审判权,原则上是尊上座的。因为早期长老得到大众信任与授权,学养上座受到大众尊敬,在保守的西方教团逐渐形成“权威”。他们风格严谨,产生对戒律“轻重等持”的态度。

东方比丘多是新人,人数多而思想自由,对律制是偏重根本的。如上座说非法事,除“受畜金银钱净”一条以外,都是关于生活琐碎之细节。西方比丘自然是锱铢必较,眼里不容沙。这很让“不拘细行”的东方比丘讨厌,与日后贬低“阿罗汉”,抬升“佛格”的心理意趣似有关联。

当然,对于戒律改革的现象也不必过度解读。农业社会重经验,工商社会重发展,这本是土壤与果实的关系。所以改与不改,都会面临压力。有担当的人自然会走向革新,老人家看不惯,能迁就就迁就,不能迁就便只好随他去了。

爆发于戒律的问题,经“七百集结”和平决议,达成表面共识,似已统一口径,但终究是貌合神离。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众与上座分化,焦点于戒律歧见,本质却在法义的不同。故应重视部派思想的根本差异,而不仅仅着眼在表面现象。

如大众部早期分出的鸡胤部,重“法”而对规矩不拘小节。这一派并不胡作非为,反而是精进修行的。他们不想在细微处浪费时间,专求解脱。有关衣服、饮食、住处等规范以为都可随宜,不必死守古制。

他们这种“随宜”的主张,或是针对一般持律者的墨守成规与流于形式。也许是在怀念佛法初期,还没有制立种种戒法时期的修行生活。人人自律固然是美好的,可毕竟是理想。实践证明,团体修行是需要一些规约的。如果忽略了佛制在人间的特性,便有倾向于个人主义的危险。无论如何,这种人仍然不失古典行者的风范,毕竟是看重修行与自我约束的。

但发展在南方的案达罗学派及方广部却大不相同。他们说:为了悲悯,供养佛,如男女同意,可以行淫。这就过了底线。北道部说:有在家的阿罗汉,在家人是可以修得阿罗汉果的。得了阿罗汉果,依然妻儿聚居,劳心于田产事业。这是没有任何理论依据的。在家阿罗汉与同意可以行淫,对释尊所制出家轨范几乎荡然无存。如此南辕北辙,使部派愈发对立。

案达罗派流行的背景,是不能忽视的问题。这一区域有特殊文化信仰,婆罗门教湿婆派的夜叉罗刹等,均为此地民族产物,包括拥妻之姿、生殖崇拜等。传到密教,便有以交合为方便的说法出现。大众部在案达罗派之后,即消融于大乘佛教;而初期大乘出现在南印,密教也说由开“南天铁塔”而得,便有一些意义。

根本大部的一再分化,具名有十八部,合称“二十部派”。印度地域广大,佛教自开始分化便不可挽回,严重的情况自不待言。到阿育王时期,他请自称上座的分别说部之目犍连子帝须、大众部的摩诃提婆、上座部分出的说一切有部之末阐提三位,为儿子完成具戒。可见当时部派抗衡的情况,与阿育王的政治手腕。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第三代,几乎统一了全印。他深感战争的社会成本过于沉重,民生需要修养,伦理有待建设,便考虑利用意识形态进行怀柔统治。阿育王平等尊重与利用一切宗教,特别对佛教有影响。他听从目犍连子帝须的建议,对分别说部所传经典集结(可能没有邀请其他部派一起),并清理僧团。

阿育王非常重视斯里兰卡,所以特别派自己的儿子摩哂陀前往宏化。到了斯里兰卡(锡兰)这块处女地,出于对父亲与师父的感念,对集结一事略作增色也是情有可原。他以正统自居,尝试将经典书写下来,并开始编修《岛史》。

如今号称最接近原始面貌的南传上座部佛法,自传入锡兰起就孤悬海外,环境相对封闭。岛内分派的情况仍然存在,如今流传的赤铜鍱部也是三派之一——大寺派的观点。包括后来的遍释三藏、定巴利语为正音,这都得益于西元五世纪大德觉音的努力了。

阿育王的崇佛,揠使佛教极大发展,未来弥勒信仰在此时成为主流。后来,希腊弥兰王军队南侵直达中印度,后被弗沙密多罗逐退,顺带篡灭孔雀王朝。新建立的巽加王朝恢复了婆罗门教在政治上的主导地位,采取排佛政策;毁坏寺塔,迫害僧众。由于战火与政治因素,中印度佛法衰落了,佛法重心转移到南方与北方。

以上大概是部派分化的社会条件。各个地区的民族文化、语言、风俗都不相同,佛法要适应土壤,成为部派更多分化的诱因。首先是语言问题,传说说一切有部用雅语(梵语),大众部用俗语,正量部用杂语,上座(分别说)部用鬼语(巴利语)。佛陀是允许用方言传道的,可能他没有想到会有文字经典的出现。

神圣化一种语言,其实并不符合佛教精神。因为大家都说自己是正朔,不同僧团在不同化区所使用的语言不同,再加上后期经典利用记音文字的书写传播方式,使部派割据再也无法逆转。(感谢秦始皇对方块文字的统一,试想如果任由方言记音成为文字,那么中国的多民族融合之统一事业将很难完成。)

书写经卷出现,使共诵形式的集结方式逐渐走入历史,南传所说的后几次集结基本都是校对。自大寺独秀、觉音正义起,基本不再受外因影响,停滞发展成为特色。相对印度佛教则显得部派纷呈,各臻精彩。他们着立发展论述,阐述自派特色与部派意见,彼此促进,终于酝酿出大乘,这是印度佛教发展的主要面。

佛陀弟子的学风不同,多闻者、持律者、头陀行者不可能思想一致。佛陀时代便有同类相聚的情形,后期更甚。如法藏部自称承袭自摩诃目犍连;经量部自称以阿难为师。教义行法经展转传授,差别就显著起来。自出现文字后,不同部派便各自记录三藏,成为异本。

比如律藏的分别集诵与编订,《四分律》属法藏(昙无德)部,《五分律》属化地(弥沙塞)部,《解脱戒经》属饮光(迦叶毗)部,《十诵律》属于说一切有(萨婆多)部,《善见律毘婆沙》属赤铜鍱部,《摩诃僧祇律》属大众部。各大部派都有自己的律藏,论藏、经藏同样如此。

有能力的大部派各自发展体系,编订论典,用以说明自宗立场。如说一切有部的《大毗婆沙论》等七论(六足一身),印度上座分别说系的《舍利弗阿毗昙论》传到南方赤铜牒部后,形成《法集》、《分别》、《界》、《人施设》、《双》、《发趣》、《论事》七论。还有铜牒部发展出百科全书似的论典《解脱道论》(《清净道论》),大乘三时学的《瑜伽师地论》等,都是各个学派的“万宝全书”。

印度佛教发展到后期,除了部派的百花齐放,仍有竖起大旗的时代显学——中观与唯识。相关论书代表了两大阵营的总继承。比如龙树与弥勒,他们都是对一切佛法、一代教法的总继承,那是企图涵盖所有部派、所有教法的。不过龙树偏于掌舵,而弥勒偏于继承,这一判断基于《大智度论》与《瑜伽师地论》的不同风格。

经藏同样有各自编订的情况。总体而言,上座系是尊古的,以早期编集的圣典为准绳,进而分别抉择。大众部系及一分分别说者是发展的,不但纂集遗闻还融入新知。如真谛说:化地部“取四韦陀好语,庄严佛经”;法藏部于三藏外,有“咒藏”、“菩萨藏”;大众部系中,更“有大乘义”,这是尊古与融新的不同。

另外部派对于经藏四部阿含的看法也是不同。大众部与经部等是一切依经说为准的,认为如来应机说法都是究竟的。但重义理的说一切有部(自称“应理论者”)与赤铜鍱部(自称“分别论者”),说经有了义与不了义,应论究诸法实义,不可以世俗的随宜方便说为究竟。

又说“四部阿含”有宗趣不同。觉音分别所释,名称为:《吉祥悦意》(《长部经》注)、《破斥犹豫》(《中部经》注)、《显扬真义》(《相应部经》注)、《满足希求》(《增支部经》注)。这是源于龙树的“四种悉檀”说的,如“世间悉檀”是“吉祥悦意”、“对治悉檀”是“破斥犹豫”、“各各为人(生善)悉檀”是“满足希求”、“第一义悉檀”是“显扬真义”。

据说一切有部说:“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集为增一,是劝化人所习。为利根众生说诸深义,名中阿含,是学问者所习。说种种随禅法,名杂阿含,是坐禅人所习。破诸外道,是长阿含”。上座系(除一分接近大众部的)与大众系的学风,就是“随教行”与“随理行”——重经与重论的不同。对佛法的偏重不同,也是部派异义纷纭的主因之一。

传入中国的四部阿含,也说源于不同的部派。《杂阿含经》出自化地部;《增一阿含经》属说一切有部,并以大众部本修补;《中阿含经》为说一切有部所传;《长阿含经》编辑最晚,依法藏部本。

僧团分裂,还有一主观原因:由于社会动乱与法难的辛苦,佛教中偏重信仰的一派由此兴盛起来,对佛的终极怀念逐渐风行。人们出于终极怀念,难免对佛思念与对未来佛的期待。顺便引起菩萨信仰。

对佛的看法改变,表现在本生类经的发展。人们不能期待于凡俗难辨的上座僧人,转而期待更为光辉(具有部分神格)的菩萨。包括本生信仰中,佛陀的过去形态,与说法的不拘于人类(夜叉说法等),使上座在佛教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佛有阿罗汉的称号,代表了究竟解脱的果证,与弟子们相同。但佛的智德胜过一般阿罗汉,是教界公认的。传说大众部的大天五事,(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引起不少论诤。五事都说阿罗汉不圆满,显出佛的究竟,在佛陀死后两者越来越远。

大众部神话了佛的人格,如《摩诃僧祗律》说:佛身无漏,不会生病,不需服药。经传佛有病服药是方便,为后人作榜样。大众系的说大空宗以为:佛示现身相于人间,其实佛在兜率天上;所以佛不说法,说法的是化现身。

案达罗派与北道部的说法更为离谱:佛的大小便比世间的妙香更香;佛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且寿命永远无边无际。(几近神格)不但此土有释迦牟尼,十方世界全都有佛出世,直接导出后世大乘的十方说与三身说。

崇古的上座部系,坚定人间佛陀的信心,认为佛与一般人相同。要饮食、衣着、睡眠、便利,病了也得服药。佛的生身是有漏的,佛之所以为佛,在于无漏功德法身。(除了智慧过人,别无不同。)两边的差别可见一斑。

除了横向发展,纵向有关佛陀的本生也有分歧。据说佛陀曾经在六道轮转,不断变化身形,并有舍身求法的精神。这种精神即使人类都难强求,作为本能畏死的动物有可能是真的吗?上座部认为可能,大众部系却以为不可能。如案达罗学派及北道部以为:虽然还未成佛,但是曾经见佛并已证入谛理而成圣者。所以菩萨随愿示现往生恶趣,是愿力而非业力。

总之,大众部系的佛菩萨是理想的、信仰的;上座部系是理性的、平实的。对满足一般宗教情绪的需要来说,大众部系的说法是容易传播的,这是后来成为主流的“大乘佛法”成功夺嫡的重要因素。

大众部系着重理性的思考,上座部系着重事相的论究。表现在法义的细微差异,比如“无为法”。早期认为只有涅槃是无为,代表烦恼、苦的息灭。依智慧抉择达成,故名“择灭”。

无为是不生不灭的,有永恒不变之义。说一切有部依此立三无为:择灭、非择灭、虚空。认为有些法因为因缘不会再具足,所以不可能再生起;非由智慧抉择而灭(不起),为“非择灭”。虚空无为,是含容一切色法,与色法不相碍的绝对空间。

到了大众部系及接近大众部(流行印度)的分别说系,无为法就更多了。如《异部宗轮论》说: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四部,说无为法有九种:择灭、非择灭、虚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缘起支性、圣道支性。前三无为与说一切有部相同,中四无为是四无色定所契的定体,缘起支性、圣道支性是本来如此,必然规律,都是永恒不变的理性。

分别说系的化地部,立九无为:择灭、非择灭、虚空、不动、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道支真如、缘起真如。《舍利弗阿毘昙论》也立九种无为:择(智缘尽)、非择(非智缘尽)、缘(缘起)、空无边处等四处、决定、法住。

此外,案达罗四部与北道部说:灭定是无为。北道部说:色等自性名真如,是无为。案达罗四部中的东山住部,立四谛是无为、沙门果及得是无为。大众系及(流行印度的)分别说系,立种种无为,都在推究永恒不变之理性。倾向于形而上学的探究,由此论到理想的绝对不二的佛陀观。

佛是超越常情的,在如来如实证──佛本性中,一切是同一的离言法性。没有世俗所见那样的我与法、有与无,连佛、灭、胜义,也都是无可说的。为众生──有情说这说那,都不过是“顺世间转”、随顺世间的方便。从如来自证的离言法性说,法性是超越于名言的。大众部系发展到此,与后出大乘是没有太多不同的。(印顺导师)

还有一些更重形上学的问题,诃梨跋摩在《成实论》中,总结各家的根本主张为十论,作为评述对象。(一)法,客观存在是否实在?不仅讲现象,还讲时间。现在实在,过去、未来是否实在?这叫“二世有无”?(二)一切有无?即一切现象是否真实都有?(三)“中阴”有无?人死到再投生,中间的过渡状态叫“中阴”,有没有这个过渡?

(四)渐、顿现观问题。在实践上领会四谛,谓之“现观”,这种现观是渐得还是顿得?(五)罗汉有退还是不退?(六)随眠(使人烦恼的习气)与心相应还是不相应?(七)心性是否本净?(八)未受报业是否还存在?(九)佛是否在僧数?(十)有无人我?(吕瀓)

每一部派分别作出回答,将各自的思想确定下来。部派基础于经典的实证主义,各自发展了细微的思辨之学,使得佛教形上学达到顶峰。形上学的过度发展,使印度佛教逐渐脱离群众,活泼自由的学风再也不能存在了。失去生命力,终究消融在印度教的汪洋大海之中。回头再看摩诃迦叶头陀行派之风范,注重实践,远离思辨,真是明智之举。

相关文章

  • 了解三宝之教理分歧

    在佛教断代史中,一般将“七百结集”事件作为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的佛教,虽然也有路线斗争,但大抵是基...

  • 了解三宝之教理分歧

    自由与良序•了解三宝•教理分歧 天佑 在佛教“断代史”中,一般将“七百结集”事件视为“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分...

  • 了解三宝之随念三宝

    自由与良序·了解三宝·随念三宝 天佑 在佛住世的年代,人们的世界观较简单,修行目标也很单纯:依循沙门的理想,为从无...

  • 了解三宝之随念三宝

    在佛陀时代,“随念”是修习禅定的业处。早期世界观较为简单,修行方法也比较单纯,就是持戒、习定、止观。大家一心求取解...

  • 了解三宝之经典集结

    自由与良序·了解三宝·经典集结 天佑 老君(《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不是造物主...

  • 了解三宝之经典集结

    老君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不是造物主,也不是大梵天,却是一切的本源。有了道之大格局,一切便有安...

  • 214.《你在忙什么》索达吉堪布述著-读后感

    书中说“自己看书可以了解点知识,但很难通达教理。不通达教理,一说话可能就在谤法。” 我对“佛”的态度中立,不完全信...

  • 宗教理论之辨

    我问一个傻子,活着是为了什么? 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呗。 为什么要吃饭? 因为肚子饿了。 为什么会饿? 屙了啊。 为什...

  • 了解三宝之部派分裂

    自由与良序·了解三宝·部派分裂 天佑 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建立殖民统治;带来传统的拜火信仰与习俗;经过改造,形...

  • 了解三宝之佛陀简传

    一切宗教都有三大要素:教主、教法、教团。先介绍一下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公元前624年四月十五月圆日,悉达多太子出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了解三宝之教理分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sk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