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罗胖这本书,开始寻求的是方法,读着读着就有了读故事的愉悦与轻松感。当然还有被罗老师文字吸引的欲罢不能。接下来分享第三部分,“奇妙的创新”——
作为喜新厌旧的动物,我们常因创新而感到兴奋。那么多写书人探索出来的六种创新方式:“结网”“建构”“怪谈”“设定”“迁移”“追光”,也许能启发你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改变。
我能否找到一个枢纽性的创作者,看他如何为知识结网?
结网
NETWORK
千门万户次第开
一座山,还是一张网?
在“超链接”中冲浪
找到枢纽
学问精深的专家对“常识”的定义,和普通人往往大不相同,容易把自己研究领域中相当专门的知识,当作常识要求孩子必须掌握,“怎么可以这都不懂?”于是专家的“常识”一粒灰,压到普通孩子头上就是一座山。
——刘勃:《知道几句三字经》
人的阅读兴趣,都是被一个偶然的机缘激发起来的。
就拿胡适来说,小时候,他偶然翻到一本残破的《水浒传》,迅速读完,不解渴,于是去借其他部分,结果《水浒传》没借到,反而借到了一套《三国演义》,从此就读了很多小说。然后偶然又碰到一本日本的政治小说《经国美谈》,这又打开了他读外国书的门。你看,他也没有按照自己的“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去阅读,反而是一通横冲直撞,一路撞成了位大学问家。
我请教过很多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人,无一例外,他们都曾经是书籍世界的“闯入者”。
在还没有找到特定学术方向的时候,他们总是抓到什么就读什么,不管它是经典著作还是通俗读物。有兴趣了,就读下去;乏味了,就丢下来。
更有趣的是,每一本书,总是会通向很多别的书。它们既是目的,也是道路;既是道路,也是路标。
这就像偶然看见一道门,走进去是一个大房间。这个房间里又有很多门,你完全凭着感觉,随意推开其中一扇,又走进下一个有很多门的房间。境境相通,永无尽头,“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知识世界是一张网。从一个节点可以随时跳到另一个节点,每一本书都和无数的书相关联。在此地碰上的,在别处仍可重逢;在此时错过的,在彼时仍可偶遇。
很多人主张读名著、读原典。但是坦率地说,大多数原典对我们普通人并不友好。像《理想国》《纯粹理性批判》这样的书,门槛高得足以让一个入门者望而却步。
我自己的方法是:找到那些枢纽性人物的枢纽性的书。
比如,史学界的唐德刚,他本人在历史学术界的地位并不是顶尖的,但是因为一个特别的机缘,他和民国史上很多重要人物有了交集。
西方世界里也有这样的枢纽性人物,比如房龙。
除了唐德刚、房龙,我还有很多这样的阅读“前进基地”:不管我的视野前锋抵达何处,我其实都是从几个有限的基地出发的。这些人的书,我是出一本看一本,务必穷尽。这些人都有谁?比如:吴军、万维钢、郭建龙、刀尔登、刘勃、熊逸、杨照、贾雷德·戴蒙德、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阿兰·德波顿……
追踪这些人的好处有两点。
第一,是像何帆老师说的那样:“一般情况下,一流作家的三流作品也比三流作家的一流作品更好。”他们的写作水平在“金线”以上,不会辜负你的期待、浪费你的时间。
第二,不要把他们的书仅仅看成读物,它们还是我们通向前沿和经典的瞭望台。
他们每个人替我们守望一个领域,拣选那些优秀的东西,放进我们的视野。一旦缘分到了,我们自然会追源溯始,和原典相逢。看起来,我们是他们的粉丝。实际上,我们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君王,他们只是替我们戍守边关的将军。
书单
BOOKLIST
你可以在这些写书人编织的网络中穿行:
《引爆点》〔加〕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钱清、覃爱冬译,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版
《光荣与梦想》〔美〕威廉·曼彻斯特,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翻译组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不必读书目》刀尔登,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故事照亮未来》杨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万维钢,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年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