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期荀子就有了《赋篇》,那是开山鼻祖,萌芽阶段。后面传说宋玉也有《高唐赋》《神女赋》,但可能是后人伪作。
西汉时期,贾谊的《鵩鸟赋》问世了,体裁与楚辞十分接近,难以区分,所以称作“骚体赋”,陈阿娇“千金求得”的“相如赋”《长门赋》,也属于骚体赋,多用“兮”,但是开始大量使用四字句,类似骚体向汉大赋的转变。
后面,散体大赋出来了,这是汉赋的鼎盛时期。铺排夸饰、歌功颂德,炫耀田猎、园圃、京都、宫室为主,大量对偶排比。
再到东汉后期,抒情小赋象征着汉代辞赋的转变,特点是有抒情性。
骚体盛行是因为屈宋遗风,大赋盛行是因为汉武帝喜欢这一套(参考司马相如),小赋盛行是因为文人抒发对政治的不满,始于张衡《归田赋》。
汉赋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从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当时的社会是“大汉初定,日不暇给”。封建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从当时诸王纳士和著书的情况来看,西汉初年的文化思想还是比较活跃。汉初辞赋,是楚辞余绪,为汉赋发展的准备时期。汉初赋作多近乎屈原的骚体,重在抒发一种凄恻哀怨的情感,并使用“兮”的语气词,因而汉初的赋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屈原骚体的继承。不过,汉初骚体赋在形式上也开始趋向散文化,同时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较整齐,显示了由骚体向汉大赋的过渡。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追随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而在形式上与楚辞比较起来初有转变,但是不大。这时较有成就的作家是贾谊、淮南小山和枚乘等。贾谊有《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淮南小山有《招隐士》,枚乘有《七发》。
汉赋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从西汉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约二百多年的时间。这个时期的作家作品最多,尤其武帝、宣帝时代,汉赋达到鼎盛。这个时期的赋作,内容大都描写汉帝国威振四邦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华,水陆物产的丰饶,宫室园囿的富丽以及皇室贵族的田猎、歌舞时的壮观场面等等。一方面夸耀国势和一时文物之盛,充满了自豪的感情;一方面又对统治者挥霍享乐的行为流露出某些不满,进行委婉的劝谏和讽刺,所谓劝百而讽一。西汉中期至东汉前期的逞辞大赋(散体大赋),为汉赋的鼎盛时期,汉赋尤其是逞辞大赋的主要内容,是夸耀宫廷生活以供帝王欣赏。为了歌功颂德,夸耀版图之大、财富之盛、人力之雄厚,往往以炫耀行猎、苑囿、京都、宫室为主,极力夸张并以大量的连词、对偶、排句,层层渲染,以增加文章的气势和词采。主要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是《子赋虚》、《上林赋》;扬雄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等;班固有《两都赋》;张衡有《二京赋》。
东汉中叶以后,是汉赋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东汉后期的抒情小赋,汉代辞赋发展的转变时期。抒情小赋的特点有现实性;有抒情性;篇幅短小活泼; 语言趋向骈俪。这一时期汉赋从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上都开始有所转变,那就是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专以铺采摛文的散体大赋开始衰微,而反映社会黑暗、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这一转变,主要是因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张衡是这一转变开始的代表作家,其后有蔡邕、赵壹、祢衡等人。《归田赋》是张衡抒情小赋的代表作。赵壹《刺世疾邪赋》也很有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