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非暴力沟通》很久了,一直没怎么看下去。最近训练营里有相关作业,为了加深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又开始翻看。越看越觉得这本书是治愈之书,内里蕴藏无尽宝藏,忍不住想推荐给身边的人看。
最开始理解的“非暴力沟通”,是运用在与他人的关系处理上,学会区分评论与观察,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求,避免以想法代替感受。当我看到第九章《爱自己》时,才发现,“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爱自己。
文中指出一个现象:我们习惯于将自己视为工具。
而这个工具还是充满各种缺陷的。所以,我们会习惯于自我憎恨。
尤其当我们表现不完美时,或者做了什么“后悔”的事情时,我们会骂自己:笨蛋!你总是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我们希望用这种自我否定的方式,让自己感受到羞愧和内疚,并以此来引导自己成长和学习。
也许,我们可能会因此改变,但是这种行为不是出于爱。
为了加强我们的自我羞愧感,我们还习惯用“应该”这个词来自我打击:我应该早点知道的!我不应该做那件事的!等等。
与它的属于同一表达范畴的还有:必须、不得不。
一旦我们选择了用这样的词评价自己,我们也就选择了封闭自我,因为它们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
怎样才能不使自己更像一个人,而不是充满缺陷的工具呢?
我们需要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
我们的自责里,反映着我们未被满足的需求。事实上,无论我们过去的行为是什么样的,它无非是为了满足我们内心的某种渴望。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再只是自我憎恨,不再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而能感受到别的情感,也许包含着失望、忧伤、恐惧等等。
由此,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些情感背后,我们的需求是什么。一旦我们感受到这种需求,我们就能同时包容两个不同的“我”,一个是对过去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一个是采取那种行为的“我”。这是自我宽恕,也是爱自己的关键。
当我们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并理解它们所反映的需求及价值观,我们活在对自己深深的爱之中。
文中还提供了一个练习方式,帮助人们深入理解自己的人生选择,并找到快乐的生活方式: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一步:列出日常中你觉得没意思又不得不做的事项清单。
第二步: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是因为你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每个项目前加“我选择做”。
第三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______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______。”
在思考第三步时,我们会发现自己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你在生活中看重什么。
书中还归纳清单上一些行为的动机:钱、得到赞同、逃避惩罚、不想感到羞愧、避免内疚、履行职责等。一旦你弄清楚每个事项背后的行为动机,你就会更清楚是不是必须要这么做,甚至会放弃一些事情。
总结一下:
1、“非暴力沟通”更重要的应用在于“爱自己”。
2、“爱自己”要学会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
3、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看清个人成长方向,避免自我惩罚。
4、列出不得不做事项清单,弄清每个行为背后的动机,有助于我们更主动选择有乐趣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