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外地出差,到一个部门的收费大厅办事时,在门口看见了这个:
在一羊的记忆中,这是平生仅见的配有垃圾分类提示的垃圾桶(可惜的是提示的顺序没对应好)。
说出来都不怕你笑话,有的时候,对理化无感的我根本不知道要将手中的垃圾扔到哪个口,大多只能凭感觉。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将玻璃扔进“不可回收”,而将日光灯管扔到“可回收”? 又有多少人压根就不会去看那“可不可回收”几个字而只是随手一扔了事?
如今,好多事情都是形式大于内容。 而有的时候,却是连形式都懒得做! 比如,在分类垃圾桶边上作个简要提示,让人知道往哪个口扔垃圾。
是不是好多人也和我一样没看过多少个配有垃圾分类提示的垃圾桶? 即便扔垃圾的人不怎么看那个“多余”的分类提示,可是有一个人看也得标示好如何分类的提示,这样才有可能提醒人去看,才有可能促进“物尽其用”。
当然,也可能考虑到大家的环保素质都不错,平时大家接受的环保知识学习足以分清垃圾归于哪个口了,所以没必要提示。 如此,则善莫大焉。
不过,考虑到总有人对可不可回收有疑虑,比如正在长大的孩子,比如没接受过什么教育的上年纪的人。因此,是否让每个分类垃圾桶多加上几行字的提示? 礼多不怪。经常提醒总是好的。
现实中,你可能看到的大多是这样没有如何分类处理提示的垃圾桶:
干干净净的,看着挺美观,可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生怕没人会注意桶上那几个字。
你也能看到好多被直接忽视“可回收、不可回收”字样的,被弄得狼藉不堪的垃圾桶:
关于垃圾分类,我们都没有理由辩解说上学时老师没教。一羊只知道这是几十年前东瀛儿童的必修课。
没事,我们都还有时间抓紧学习,就请从回看文章开头那张图片开始,和我们的小朋友一起再来学习学习吧:
那么,现在一羊想知道的是,你有没有发现形式大于内容的公共设备?有没有发现形同虚设的公共设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