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我,大学里做过最有意义的事是什么,那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读书。大学已经第四年了,我也读了上百本书,也跟很多朋友交流过读书的事情,这次读书会来了新人,对阅读有很多疑问,我就借此机会再总结一下读书这件事。
网上其实已经有很多关于读书的文章了,但看过之后总感觉没什么启发,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有很多文章是那些大学教授写的,站得太高,不太注重阅读入门时的难处,毕竟这真是个低级的问题;第二,网上很多文章其实是炒作,写文章的人或许自己就没读过多少书,作为新媒体人,我还是有权利说出实话的。
而我这篇文章有些特殊,这种特殊之处来自于我特殊的阅读经历。大学之前我没读过课外书,所以我在大学里是从零开始入门阅读的,刚开始也很艰难,新手上路时很多的问题我还记忆犹新,比如读什么书?读过就忘?读不下去怎么办……
这篇文章确确实实是这两年来自己总结思考的一点经验,相比于很多文章,自认为对于读书新手,会更有收获。当然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读书是要立志的,立志多读书,如此才能真正进入阅读的领域。在思维上,要从“我该读什么书?”变为“好书这么多,读哪本好呢?”当你觉得好书太多,都想读,却读不过来的时候,你就真正上道了。
形成这种思维的方法就是:看书单。可以关注公众号【书单来了】,每天去看看他推送的书单;也可在百度上查一查类似“亚马逊评选人生100本必读书单”等文章;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的时候,比如心理学,那就去百度或者知乎app上查“心理学入门书单”,比如小说,那就查“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等;另外在手机上安装“当当”app,里面有畅销书排行榜,各个领域的排行榜都有。多看看这些书单,你就会发现居然有这么多好书,而且都有几十万上百万的人在读!好像全部读了!但根本读不过来!这个时候你就成功了。
但这样选出来的,许多都只是畅销书,这个时候你还需要一个app:豆瓣。当你准备买一本书,或者读一本书之前,一定要去豆瓣上查一下这本书的评分,一般8.5分以下就不用看了,好书多得是。这样就可以筛选掉很多鸡汤类畅销书,那些书读了有害无益,浪费时间,即使有几十万的人在读。而且在豆瓣上也可以收藏书,仔细挖掘这个app,你根本不缺好书看!
你会使用这些搜索功能的时候,基本上已经上道了,正式开启了自己的阅读之路,下面讲一讲具体的东西。
1、主流社会已经开始读书(读书的重要性)
当今中国的主流社会已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读书运动,这场运动式的读书,粗糙、功利、浮躁,却实实在在给中国大众化阅读开辟了大道,在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腾飞之后终于迎来了爆发式的全国性文化追求。下面是如今的情况:
虽然这样的读书显然有点畸形,真正读了100本的估计也很少,就算读了的也估计多是鸡汤或畅销书。但不管怎么样,中国社会的主流人群实实在在是开始读书了,这一点显然是不可否认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想要跟上时代,必须读书。
2、读书方法:没有方法,多读而已
每一个读书的人,应该都会遇到读书方法的问题,怎么读书?怎么做笔记?读书的效率和速度?精读还是泛读……这里我就这几个问题谈一谈。
第一,读书方法。
现在有很多关于读书方法的书,我也看过《如何阅读一本书》,非常有名的关于读书方法的畅销书,但读完之后,确实感觉没点卵用,可能是因为我水平太低吧。里面讲了很多的规矩,条条框框,要怎么做怎么做,看得人都发毛了,之后我又读了几十本书,其中的方法一个都没用……
读书的方法,微信、知乎上有很多文章,看几篇就够了,没必要去读专门的书籍。我的读书方法如小标题:没有方法,多读而已。读多了,就知道该怎么读了。
第二,读书笔记
现在网上流传思维导图的方法,我倒是没用过,不过我感觉还是太麻烦了,懒得搞。我的经验是,只要记一些自己感觉有启发的句子就行了。
微信上很多文章专门写读书方法,后面他就开一门课程让你交钱去学,事实上没啥卵用,他写文章的原因,就是推销课程。资产阶级文化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第三,读书速度
一般300页左右的畅销书,如《追风筝的人》、《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在自习室坐个两天能读完,如果你真的势必要把它读完的话。
而一般的书,1000页以内,如《邓小平时代》,一周,最多两周基本是能读完的,就算你很忙,时间总是挤得出来的,除非是《资本论》那种大部头难书。(当然这里说的都是拼命读的那种)
如果你只是偶尔想读一读而已,那么一个月看个两本,完全可以,因为这种情况是绝对不会去看难书的。
读书的速度就是在不影响理解的基础上最快的阅读速度,对此,我只能收:不读个50本不会理解什么是读书速度。你产生这个问题之后,如果继续读一些书,那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果不再读书,那这个问题永远不可能解决。
第四,精读or泛读
我对所有书都是精度,因为我选书都比较谨慎,只选好书看,虽然一些以前认为的好书现在看来也挺垃圾,但当时觉得是好书,所以就会一个字一个字看。学须静也,泛读的时候基本很浮躁,推荐选好书,再精读。
3、读完就忘
这个问题大多数人会遇到,也曾经困扰我许久,但后来终归是想通了。
一本书读完,最重要的不是书中有多少观点给你记下来了,而是书中的观点引起了你的思考,在平时遇到问题时也学着用书中的观点进行思考,慢慢地,我们的思考能力就会提升上来,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层次就会变宽,视野格局就会开阔起来,这才是根本的。
第二,很多书读完之后没有印象,其实完全没关系,你虽然感受不到它们,但他们确确实实在一定时间内是存在的。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概念:背景知识。背景知识有2个用处:
1.读到过又忘记的东西,存在于你的潜意识当中,成为了你的背景知识,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相关的事情,你就会回想起这个知识,首先帮你意识到问题,并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这个问题。
2.有很多难的知识,没有背景知识你是看不懂的,有些层次高的对话,没读过点书根本听不懂,就算他们讲的话里面没有任何专业术语。
当然,人的知识储备是有限的,很多知识,最终都会遗忘,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也无需遗憾。很多知识都势必会烂在肚子里,但只是因为它们跟我们没有缘分,既然我用不到他们,那还记得他干嘛?
第三,读书其实并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很多书还能影响人的三观。阅读的过程中每一次内心的触动,都会对三观产生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塑造的阶段,这个时候多读些经典书籍,就能够建立积极向上的三观,为以后长期地发展做好铺垫。
所以,读完就忘根本无需担心。
4、读书的目的:陶冶情操&认识世界
一.陶冶情操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改变其气质。曾国藩作为大儒,而儒学又注重修身,内圣外王,所以能改变气质。学习并修行国学是改变气质最快的路。
当然,像《悲惨世界》那些能引起心灵震颤的书,也是能够改变气质的,背后的原因就是三观的塑造。
从总体上说,读了很多书的人,一般都更加包容开放,不会固执,心态较好,眼界开阔,这样长期也能对气质有所改变。
二.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外在世界,一个是内在世界。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认识社会+认识人性。认识社会要多读社会学的著作,比如《乡土中国》等,认识人性要多读历史著作,比如《万历十五年,》历史教你权谋,权谋本质是利益,抓住了利,就基本抓住了人性。
5、阅读的核心:提升思想深度
关于思想深度,推荐一篇【雾满江拦】的文章《读书有5重境界,但大部分人,连第一关都过不了》
里面说,我们大部分人停留在畅销小说的阶段,一部分人接触到了《悲惨世界》这些世界名著,再上面就是史哲领域。相较于畅销书,经典小说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比如说《活着》虽然也让我感动,但毕竟没有《悲惨世界》那种让人灵魂震颤的感觉。
一般来说,只有到了史哲领域,才能够说有了较高的思想深度,才能够不断思考——真正的思考。到了史哲领域,就会有一定的历史观,有了一定抽象、概念、逻辑的能力,有了一点系统的思想框架了。所以想到达这一层次,读很多书是必不可免的。到了这一层次,基本上能思考一些宏大的历史现象,现实背后的抽象规律,就有点“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味道了。
另外,关于思想深度,不得不提的就是要结合社会实践,书中的很多东西都是抽象的,只有进入社会去切身感受之后,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只有在对社会现实的亲自思考中,才能形成自己对社会和人性的看法。
6、多读经典
这里我打算用事实说话。下面是我读了100本书之后,对我影响比较深的书,或者说我认为非常好的书:
红色代表是经典书籍,可以看到,读了100本,真正喜欢的,绝大多数都是经典。其中只有一本《少有人走的路》属于心理学的畅销书。
所以,要多看经典书籍。特别是在大学里,有大把空闲的大块时间,特别适合阅读这种有点难度却又经典的书。等你上了社会之后,估计就难咯。
7、读书,要先博后渊
我们一开始,都是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所以势必要博览群书,一方面寻找自己的兴趣,一方面拓展自己的视野。而博览的阶段,可能只是提升思维的广度,而非思想的深度,所以可能依然不会产生太多思考,或者说只能产生一些比较肤浅的思考,但毕竟能够思考,并从多个角度思考了。
而当你找到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领域之后,就会自然而然找相关方面的书深入阅读,这就会慢慢锻炼出思想深度。因为,越专业的书,基本是理论性越强,写书的目的,基本上在努力揭示内在规律,或者用事实论证,讲故事的内容是很少的,所以趣味性弱了一些,当然,如果能满足你的求知欲,趣味性又显得不算什么了。
所以,不要再问别人不知道看什么书了,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还没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还非常盲目。你要做的,依然是博览,直到找到兴趣所在。如果不知道该博览什么书,请回到文章开头。
8、读书是一种志趣,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读书读到后面可能经常会感到孤独,因为一些深刻的思辨,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聊的。而如果别人老讲很浅显的东西,我们又觉得很没意思。并且,一旦接触到深刻的规律,有些东西就不方便说了,因为势必会涉及到敏感的话题,所以一般就是找两个朋友私底下交流一下,绕着操场走两圈,或去浏阳河边上走一走,或吃个饭交流。
但是,只要愿意读书,肯定还是会形成一个朋友圈,因为读书是一种兴趣,兴趣总会形成圈子,圈子里面就能找到朋友,这是显然的。如果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经常交流思想,那就能解决孤独的问题。
事实上,我觉得大学给我最大的留恋之处就是这些朋友了,到了大三,就时常感觉孤独,就经常把朋友约出来,到河边走走,买点水果,聊天聊地,聊完又回去读书。想想也是挺惬意,虽然我也知道,这种日子不会太多了,所以异常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