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大户

作者: 森林空间 | 来源:发表于2018-01-21 20:30 被阅读23次

    先明确一个概念,吃大户,过去富甲一方的大户在老人贺寿或喜庆时 ,会舍些饭食于街上的饥民。和新任皇帝在登基后  大赦天下有同一性质。前者对饥民而言 ,就叫吃大户。

    听父亲说,我们这一门子,宗族势力特别大,家数很多,过红白事也挺热闹。但因为一件事,同门同宗互相往来的现状遭到瓦解。说起来有些讽刺意味。

    六十年代初的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谁要能端上一碗手擀的干粘面在街上吃,一定会招来八级大风,外加一圈羡慕嫉妒恨的异样目光。人们常吃的主食是以玉米为主。早晚所吃的馍叫粑粑馍,喝的稀饭是玉米糁。中午一般吃搅团。以上食物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 颜色一般呈金黄色。翻上来倒下去,日常饮食,玉米成为主打。现在三秦大地上久负盛名的搅团,纯粹是托了传统的福。岂不知其中也有一把辛酸泪。

    奉口之食如此单调,人们还是有希望的,希望过年,希望过古会,招待亲戚之時也会满足一下口体之欲。除此之外,就是本家的红白事。

    当时,本家有一户姑娘要出嫁。亲家和我们这边隔一条沣河。我们称对方为河东,他们称我们为河西。河分东西,仅是地理方位上的概念。但因娘家送亲惹出的麻烦,让河东人把河西人一下子看扁了。

    女子出嫁,作为当事者要给门宗打招呼。这已是老辈们留下的老传统。这事情要分析,上推几辈,门宗的家庭基数肯定很小。但随着几辈的繁衍,每一户都支分出几户。现如今,你若问讯某人家里有几个娃,一般回答是一个两个。但那个年代,一个,两个娃真的是稀罕事。一般都在四个,五个,更有甚者,八个,九个都有。这样问题就出现了,用我们的话讲,都是自己人,过个事情你都得照顾到。否则,面情上过不去。

    结婚那天,娘家人浩浩荡荡,奔赴河东,人们似乎有一种自豪感:人丁兴旺,家大业大!

    这可苦了河东的亲家。借用《大决战》 中林彪的一句话:我准备了一桌饭,却来了两桌人,这仗让我怎么打?只好临时凑合,再动用帮忙的职事,将借桌椅板凳碗碟的规模再向村中扩大一番。原来的份子菜只好压缩。拼出了多出的数量。总领此事的大总管已是心急上火,汗流浃背。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两亲家在事前就没有沟通吗?问的好。娘家这边也有管事的,肯定按家数报了个大概人数。关键是有一个隐藏的因素:小孩,有的甚至带两个。送亲人的基数本来就大,加上这一因素的出现,不烂事才怪呢。

    河东亲家的抱怨不胫而走,说河西人过来吃大户来了。 事情过完后,娘家人灰头土脸,颜面扫地。

    听父亲说,自从那件事以后,我们这个门宗分为三支。后来国家又实行计划生育,生活水平相对提高,各支的家数呈现了相对稳定的态势。

    文章至此,也可结尾。但我想来一个画蛇添足。

    前些年,国家开始了城市化进程。紧邻城市的村庄面临拆迁。拆迁就要对农民按房屋建筑面积进行补偿。冲这一点,就激发起人们在自己庄基加盖房屋的高潮。原来一层够住,硬要上个二层。村中三层四层也是司空见惯。有的基层组织为了发放贷款,甚至鼓励村民盖房。由于建房的动机不纯,质量自然难以保证。在建房屋出现死伤事件的不在少数。

    看到这一幕幕活剧,细想起来,这和过去的吃大户有啥区别?尽管后续拆迁政策有所调整。但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新的花样也层出不穷,在此不一一赘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吃大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unf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