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Juli的第三十四篇笔记。(3月第十七篇)
——读《被讨厌的勇气》
在遇到人际关系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人际关系之卡”这个观点来思考。
如,和父母关系不和,按照原因论认为“因为被父母训斥”所以关系不和,那么只能束手无策。
但是如果认为“因为不想和父母和好,所以才搬出被训斥的记忆”。那么人际关系修复之卡就会握在自己的手中。
因为只要我们改变目的,事情就能解决。
再比如,男女恋人之间,想要分手了,那么这个念头一产生,也就是“目的”,其中的一方就会找到很多分手的理由,比如某次吵架,某次某人的某些行为,都成了分手的理由。但如果其中的一方改变观念,又想要复合,这时候又会从大脑中调用符合“复合”的行为解释。
面对同一件事情的反应,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比如,通常情况下其中一方会对一件事情有点唠叨,在爱对方时,会解释为,关心,才会不厌其烦唠叨。如果不爱了又会有另一番的解释,也就是怎么这么讨厌,怎么说这么久都说不到重点,怎么这么蠢啊。这样诸如此类的感受。
这就是目的论和原因论的不同。
而人际关系之卡,就是当我们明白了,目的论之后,先理清自己的“目的”。“目的”变了后,自己所感受到的事物也会发生变化,会通过“目的”的改变触动“行为”的改变。
而通过我们自己的变化,我们变了,世界有时也不得不变化。我们把世界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的变化势必会引起世界的变化。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自己的变化,看成期待别人改变的“操纵”他人的错误想法。
在课题分离中,我们只能做好自己的课题,我们改变了,发生变化的只是“我”。作为结果,对方会怎样,我们不知道,也无法左右。
当然,随着我们的变化,而不是通过我们的变化,对方也会发生变化,通常是不得不改变,但那不是目的。而且也可能不会发生。
总之,把改变自己当成操纵他人的手段,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
既不可以去操纵他人,也不能操纵他人。
提到人际关系,我们往往会想到至少两人之间的关系,但事实上首先是自己。
如果被“认可欲求”所束缚,那么“人际关系之卡”就会永远掌握在他人手中。
是把这张卡托付于他人,还是由自己掌握?
下集预告
第四夜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