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是一个最佳放空的时间段。
静下心来,一杯咖啡,一碟水果,沉浸在一个平时不会关注到的问题里沉思,今天的思考是梁冬说庄子《人世间》这本书带来的,这本书让我想写下一些关于付出,关于成长的小想法。
这本书之前我对梁冬的印象是模糊的,之所以会借这本书一部分是因为封面的质感和纸张的排版方式让人觉得很舒服,另一部分是因为每个章节目录名都足够吸引人。
在“很多好人,内心通常都有一种叫“我慢”的东西”这一章里,梁冬这样写道:
自认为好人的人,内心通常有一种让别人不舒服的东西,这个东西就叫“我慢”。它常常被包裹上“我为你好”的外衣,让人不容易分辫。
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却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很多的小片段。
比如有些成年人经过十几年的拼博,终于在大城市里站稳了脚跟,他们千方百计的想要将农村的父母接到身边,让他们在他的城市里颐养天年,但跟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父母能否适应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在他们看来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因为“我在哪里我的爸妈就应该在哪里呀,从小到大不一直都是这样吗?而且把他们接来身边我能更好的照顾他们呀。”
再比如很多的父母为了孩子能赢在所谓的起跑线上,每天放学后大小培训班不断。英语、日语、俄语多语种同步进行,舞蹈、书法、象棋艺艺都要精通,每年培训费用都要花费数万元不止,他们没给自己留下一点喘息的空间,日常生活不是在上班就是在送孩子去培训班的路上,至于业余爱好,这些早不在他们的考量范围内了。
因为“孩子就是我的一切,如果我当初能够好好学习,今天就不至于这么辛苦,他(她)成就的不止是他(她)的梦想,更是我们下半辈子的希望。”
按理说这么努力的他们应该获得家人的理解才对呀,可父母孩子似乎都不那么开心,话越来越少,家越来越安静,到底是哪里错了呢?
某一瞬间,似乎能看明白这些问题,但转瞬间好像又会陷入迷茫,真可谓是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果我有能力安排好父母的晚年生活,让他们不被子孙所累,难道会不期待让他们待在我的城市享受天伦之乐吗?
如果我有能力给我的孩子报上数十个优质的培训班,让他(她)不论在任何场合都会成为众人目光的聚焦点,我会不愿意吗?
哪怕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父母会因为脱离了熟悉的环境,没有了经济收入变得日渐沉默,我的孩子因为每天奔波于学校与培训班之间丢失了童年应有的生活,成为一个只会学习的“天才儿童”,我会放弃做这种选择吗?
事物或许远不止AB面吧,介于两者之间一定会有一个协调各方矛盾的C面。
在C面里我们可以帮父母在陌生的城市觅得一份闲散的工作,节假日陪他们散散心,旅旅游。
我们可以帮孩子选择几份他们喜欢的培训班,热爱跳舞就去跳,不喜欢奥数就不去学,毕竟优秀的人大多都不是全能人才。
所以如果也有被这些问题困扰的年轻人啊,不要忧虑,与其前怕山有狼,后怕路有虎,不如脚踏实地的先走出去,毕竟前路终归有的,路结不结实不走走怎知会有多么广阔的天地在等待着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