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牛顿借助三棱镜,把看似简单的太阳光分成了红、橙、黄、蓝、靛、紫的不同光谱层次七色光。
今天的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也需要一个拆解问题答案深度的三棱镜,从日常问题中挖掘出不同层次的思想。这个思想的三棱镜就是,问题不仅要跨领域寻找答案,还应在乎的答案的基础上继续追问—这个答案起源在哪里?背后原理是什么?我能从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不同层次找到不同的解释吗?
作者引用了很多人都在学习的需求三角工具为例,连续追问了这个“需求三角”思维模型的源头在哪里?如何用更底层的原理解释这个方法?
其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根据《营销管理》一书,需求是可以被购买能力满足的对特定产品的欲望,形式是:需求定义=购买能力+特定产品+欲望。这和需求三角“需求=能力+目标物+缺乏感”几乎一样。
通过思想三棱镜的分解,我们就把“需求三角”从方法工具层深挖到了“需求定义”原理层,加深了对营销策略的理解。如果进一步深挖“需求定义”背后的思维方式。我们会发现,把需求拆分为“能力+目标物+缺乏感”的方法,背后展现出多种思维方式:
(1) 这个需求是从“营销”这个特定目的出发思考的,因此这个定义是一个“专项定义”,因为不同学科专家,处于研究目的不同,对一个词的定义会完全不同。
(2)这个需求的定义是对大量案例经验总结归纳形成的,运用了归纳法来定义。
(3)这种定义问题的方法本质上是哲学上的还原法:把一个复杂的问题(需求定义)分割成为几个子问题,通过研究每个问题来理解整体。
那为什么要把一个领域中发现的有效策略,不断深挖到思维方式这么抽象的层次?
这是因为,在这个层次寻找思维模型的方式和前三种思维模型完全不同:前三层思维模型都是在答案的层面上找有效策略,学到的是具体的陈述性知识;而哲学视角是从提问和思维方式的层面上找有效策略,学到的是如何思考的程序性知识。
这是更高级、威力更大但大多数人很少能意识到,并去做的思维训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