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国家开始进入全民阅读时代,很多网络听书、说书app 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平台。可我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却陷在了读书很慢、看书效率很低的窘境中,怎么解决呢?
本书的作者成甲也是一名说书人。他分享了三种高效地读书方法,从而积累读书效率高的思维模型,分别是:查字典法、关键词法、知人论世与思想地图法。让我们具体看看这三种方法是怎么从点、面、体上逐层递进的。
第一种,查字典法—快速发现有效的经验策略和方法论。
我们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是不是常常发生看到后面忘了前面的内容?就算隔段时间回忆书中内容也是不容易的。有人可能会归咎于书本太厚,记不住内容。但我们从小就用的《新华字典》,可能我们没读完过,却不觉得太厚或者自己记忆就不好呢?
追其原因,字典是拿来“用”的,不是“读”的,我们只需在字典里查找需要的解决方案即可,不需看完所有内容。同理,我们也可以把书当成“字典”,在书中查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就可以了,这样既没有阅读压力,效率也很高。
所以,这种“查字典法”特别适用阅读工具书或是干货类书籍。当阅读问题时,带着疑问去翻看相关书籍,查找不同作者对同一个问题都用了哪些“思维模型”。比如,如果我们要解决读书问题,我们可以找出几本关于读书话题的书籍,查找关于解决读书主题的思维模型。
虽然运用“查字典法”可以快速找到思维模型,但理解和掌握不牢靠。然后作者在配套查字典法开发了“不读书法”,它指读书时看到对自己有启发的思维模型时,就合上书,停止阅读,进行思考。原因在于,读书不是花时间在“读”上,而是花时间在“思考”和“练习”。换句话说,掌握知识的关键在思考、练习有价值的解决策略。
所以,我们要改变过去的读书习惯,过去把99%的时间用在读书上,现在重新分配:20%的时间阅读,80%的时间来思考怎么应用获得的思维模型。
如果给自己半个小时看一本书,先快速浏览一遍目录或翻看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在自己觉得有用的地方停下合上书,总共10分钟。剩下20分钟就是“思考提问”时间,刚才看到的某个观点为什么让自己有启发?它在解决什么问题?能把这个启发点用在生活中吗?这个启发点有没有类似的知识?
半小时的读书法重在用80%的时间思考训练,从阅读中快速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但任何方法都有两面性,查字典法优势在于解决一个问题对应一个思维模型。但那些不是简单一对一关系的复杂问题,这就需要引入更系统解决策略的读书方法,即关键词法。
第二种,关键词法—寻找更系统的思维模型
具体而言,关键词阅读可以分为三步:
1. 分析确定作者在书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 寻找书终于核心问题相关的关键词有哪些。
3. 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是以什么逻辑解决问题的,有哪些有效策略?
只有找到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对作者解决复杂问题的整体策略就会有提纲挈领的认识。
首先我们先确定全书的核心问题,可以先从封面或封底上的内容发现主旨,也可从书里的序言或后记中寻找到。所以,我们不需要太深入阅读就会发现一本书的核心内容。
那怎么找到一本书的关键词呢?一般书名、序言、目录中,都能找到关键词,然后把每个章节的关键词罗列下来,这样就可以把全书的关键词都包罗了。
通过关键词可快速掌握全书解决问题的逻辑和结构,形成清晰的思路。不足的是,这样的思考只抓住作者写出来的“显性知识”和看得见的“思维模型”,但作者未写出来的“思维暗线”并未挖掘出来。如果要进一步挖到思维方式的高度,就需掌握读出“弦外之音”的新读书方法。
第三种, 知人论世与思想地图法,看到思维方式和策略的局限性。
从上面两种读书方法,思维模型都是围绕“作者说了什么”,但很多时候,一本书的真正思维模型价值藏在作者没有说的部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只重视看得见的、作者写出来的知识,而忽略作者写下这些内容时的时代、环境、心理等背景,就很难说真正了解了作者的思想。
所谓“知人论世”是指,既要了解这个人,也要研究人物所处的时代。特别是小说类书籍,要在小说大量故事情节的背后,看到更深刻的逻辑线索,就要跳出文字,回到作者和他所处的时代,从而看到背后的思维方式。
之所以要“知人论世”地深究一个思想,其核心本质是要理解一个思维模型的产生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适用边界。越伟大的观点和道理,就越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字面意思之外的背景。如果我们不理解其产生的前提和适用边界而盲目套用,将会得不偿失。
就像那句谚语,“守株待兔”,昨天成功的经验,不一定是今天成功的经验。所以,我们学习任何一个思维模型,都应有这样一个意识:没有正确的思维,只有适合某种情况的思维模型。
一言以蔽之,每个思想之流,都有自己适应的前提条件和环境。如果把人类思想所有的思想按照其类型进行归类的话,那些浩瀚的知识海洋,也只有有限的哲学思想了。只是这些思想类型在不同时代条件下,在各个领域幻化成各种具体的“有效策略”。
因此,想要更深刻的理解某一个思想,最好的办法是看清整条思想大河中不同的流派,从而追溯思想的起源,连接不同思想的脉络,最终绘制一幅属于自己的思想地图。
可绘制这样一种的思想知识地图是不需从零起步的。
第一,可以阅读各个领域的思想发展史,如思想史类的书籍,如生物学进化论发展的书《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第二,研读相关领域“研究综述”,可以在各大学术网站上搜索,如知网、百度学术搜索相关主题的研究。
第三,也可以留心别人对一个领域的宏观评价,顺着思想找源头,对我们建立思想地图很有帮助。
最后,除了上面的方法,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花时间思考和研究如何建立思想脉络地图。我们很多时候在读书中不断提出问题,带领我们找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