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首页推荐散文
孤独的他只用一支笔,便叩问心灵的归宿

孤独的他只用一支笔,便叩问心灵的归宿

作者: 孙小空 | 来源:发表于2018-03-21 09:32 被阅读9次
    英·赛琳娜·黑斯廷斯 著  赵文伟 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

    如果有人能将毛姆的一生写出来,那将比他的小说精彩一百倍。


    1.踽踽独行于人间


    成长环境或多或少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未来,好的因素会引导人积极向上,坏的因素则让人终生受困。

    纵观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一生,他似乎是一个很复杂的矛盾综合体。

    8岁那年,母亲过世,毛姆曾经拥有的幸福童年戛然而止,2年后,父亲也撒手人寰,年仅10岁的毛姆跟随叔叔从法国回到英国,开始了寄人篱下的漫长岁月。

    长大后的毛姆孤僻、敏感、内向又口吃,在90年的有生时光中,他是医学院的学生,是弃医从文的戏剧家、小说家,是不被世俗接纳的同性恋者,是英国上流社会的名流,是为了祖国毛遂自荐的英国间谍,是痛恨婚姻痛恨妻子以致和亲生女儿决裂的固执老头子。

    在文学创作上,他是一个极具写作天赋的成功者,创作了很多备受欢迎的戏剧作品和小说,成为自狄更斯以来拥有最多读者的小说家,赢得了巨大的名望和财富。

    在生活上,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浪子,一生都在寻找爱,有过几个同性恋情人,和别人的妻子私通,喜欢男人胜过女人。

    在那个同性恋不被接受的社会环境下,毛姆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秘密生活,以免被人举报受到法律制裁。

    但也曾有那么一次,他真的爱上了一个女人,可是苏·琼斯拒绝了他的求婚,从此她便成为毛姆心中不可名状的伤痕。

    有时想要浪子回头,却没有拥有正常生活的机会。既然在异性那里得不到爱和安慰,那就继续放纵自我,到同性那里去寻找爱吧。

    有些人之所以成为同性恋,和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心理因素等有很大的关系。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同性恋,成长过程中母亲的离世,父爱的缺失,与哥哥们长久的分离,就读的学校环境,这些都间接或直接导致了毛姆的同性恋倾向,甚至终其一生都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

    毛姆和唯一的妻子西里尔有过一段漫长的婚姻生活,他却将这场婚姻视为不见天日的地狱,在成功离婚之后极其刻薄地称西里尔是一个寡廉鲜耻的骗子,毁了他生活的婊子。

    一个太在乎他的女人,当初遇见了一个并不是真心实意要娶她的男人,一个想牢牢抓住,一个拼命想逃,恐怕这就是不幸婚姻的不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将一切炸得面目全非。

    即使离婚后,晚年的毛姆依旧被这段地狱般的往事深深折磨,在《回顾》这本书中,他肆无忌惮地描述和西里尔之间的痛苦关系,对前妻言辞之恶毒令世人大感惊愕。

    在被秘书情人艾伦背叛挑唆后,他与亲生女儿反目成仇,不惜对簿公堂。他的状态越来越糟糕,整个人处于半疯癫状态,他将自己不完美且饱经痛苦的一生以自传连载的形式写在了《回顾》一书中,让那些属于他的秘密大白于天下。

    然而《回顾》在当时的《星期日快报》连载几个星期后,很多匿名者写信辱骂毛姆,认为他的生活可恶又肮脏,是英国的耻辱,让他立刻带着他的“男朋友”滚出英国,就连昔日的很多朋友也纷纷站出来批判他、指责他,一时之间,毛姆陷入从未有过的孤立。

    就这样,毛姆用自己的才华积累了一生的名望和尊重,顷刻间轰然崩塌,他带着一颗受伤的心回到法国境内地中海沿岸的玛莱斯科别墅,直到去世才回归祖国。

    “直至今日,丧母之痛依然如在巴黎家中那日一般强烈”,1964年1月25日,90岁生日这天,已经鲐背之年的毛姆仍然为母亲的逝去感到伤心。此时的他渴望死亡,他认为,死亡才能给予他最终且绝对的自由。

    1964年12月16日凌晨,毛姆带着焦虑和痛苦与世长辞。

    2.嘲讽一切丑陋人性

    生活中的毛姆是一个孤僻、敏感的人,也是一个超然世外、不抱幻想的现实主义者,他并不是愤世嫉俗,而是看透人性之后选择做一个孤独者,一个可以享受快乐和幸福的忧郁之人。

    他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作家,对人性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而且天生聪颖,很擅长讲故事,他对世俗的嘲讽刻薄不仅体会到众多场场爆满的戏剧作品中,还贯穿到他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里面。

    毛姆知道人类的高尚外表下藏着很多卑鄙、邪恶、自私等一切丑陋的东西,他洞察到很多美好的愿望在人性面前根本不堪一击,他喜欢到世界各地旅行搜集写作素材,喜欢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汲取灵感,无论是戏剧还是小说,他总能将人性写得既真实、残忍又直达人心。

    如果你认为他只是一个老辣刻薄的人,那就错了。在他的很多作品里,能很清楚地看到那些关于人性、成长、孤独和自由之类的命题。

    他敢于鄙视一切他认为应该鄙视的东西,敢于揭露那些宵小之徒的丑陋面貌,即使闻名遐迩之后常常饱受一些同行的评论攻讦,仍然是我行我素,不惧流言。

    虽然毛姆的写作生涯颇受同行争议,却深受大众的追捧和喜爱,也许正是源于他拒绝随波逐流,拒绝故作高深以及他对现实主义的坚持,他的戏剧才会拥有众多的观众,他的小说才会拥有众多的读者。

    回首19世纪40年代,当时的评论界并不喜欢毛姆,普遍认为他顶多就是一个出色的通俗作家,一个二流作家。

    但放在今天来看,毛姆的作品之所以能永垂不朽,取决于批评家和公众之间哪个是对的。

    3.举手之劳温暖他人

    毛姆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虽历经家变,穷困潦倒,最终凭借自己的才华获得巨大的财富,让自己和家人余生不再为物质发愁。

    他喜欢流连于上流社会,又同情社会底层广大的穷苦劳众,他处理金钱的方式很大方,常常乐于救济那些向他请求援助的人,也甘愿为一切他喜欢的人主动买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毛姆主动请缨为国家献身,去需要的地方参加英国陆军红十字会、做间谍和宣传活动。

    二战期间英法对德宣战前,一边帮助犹太难民顺利进入英国和法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他们寻找工作和栖身之所,并且向犹太慈善团体捐赠巨款,帮助他们解决现有困境,一边又出资帮助那些被法西斯战火逼得无家可归的欧洲作家们。

    毛姆不仅爱生活,也深爱着世人。

    他不愿看到残酷的战争发生,更不愿看到众多的人流离失所。

    他愿意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这些饱受战争迫害的人送去温暖,送去关怀,送去爱。

    在《刀锋》中,毛姆曾写道:我要生活在世界上,爱这世上的一切,什么都不能伤害我,什么都不必伤害我,我愿意接受形形式式的生活,不管它是怎样忧伤痛苦;我觉得只有生生不息,一个生命接一个生命才能满足我的企求,我的活力,我的好奇心。

    毛姆一生创造了很多辉煌的作品,但是最精彩的,或许就是他跌宕而又孤独的人生。

    他理性,追求纯粹;他狂热,对很多美好事物有着浓烈的向往。

    这世间的极致太少,一个纯粹理性、纯粹感性的人也太少,恰恰毛姆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聪明人,一个孤独者,一个令人心生垂怜之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孤独的他只用一支笔,便叩问心灵的归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vdw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