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耳边的乡愁

作者: 三丁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24-05-04 18:03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语言。

    方言,是游子耳边的乡愁,是他乡遇故人的泪眼。

    960万方公里,56个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出了无数的华夏儿女,无数种带着乡土气息的方言。

    它们,从历史中走来,跟随着时代和民族发展的步伐,灿若星辰,有的开枝散叶,勾联起了五湖四海的血脉相通,共话满怀乡情,同饮一杯离愁,有的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曾经的光彩。

    方言,就如同母亲的乳汁,是我们牙牙学语的开始,是滋养我们成长的第一本百科全书,我们从它们的韵味里开始懵懂的触摸到了世界。

    看,听,无数的先贤大哲,无数的伟大历史人物,便纵是历尽千山万水,阅尽人间苦辣酸甜,却依然难改的是那一口浓浓的乡音,是习惯,也是执著。

    可是,渺小如我,却为了一丝颜面,为了迎合适应新的环境,为了不被小人的耻笑,努力更改乡音。难忘记,第一次从遥远的大西北回乡时,父亲听到我一口普通话时的尴尬和讶异。我还在沾沾自喜,父亲却是在同事们面前手足无措。他轻声的说,孩子,咱们能不能说家乡话。我心里是抵触的,普通话哪里不好,普通话是国家推广的。可是,我扑捉到了父亲的难堪,还有他同事的侧目,于是我改回了乡音方言,父亲放松了,周边的人也自然了,这个小县城虽然地处改革开放的第一线,但是乡俗和保守却没有多少改变。

    还好,我回到村里的时候,一口方言,没有让母亲不适。左邻右舍的爷爷奶奶,同学们,自然的听我讲数千里之外大城市的风俗人情。

    毕业了,在父亲的左右周旋下,我终于留在了大城市,开启了新的人生。可是,这里却充满了大城市的自负和自大,他们对于我这样的“老巴子”学生是有敬意的,毕竟有个学历。但是,他们却对我的口音玩味不已,虽然在一百多年前的过去,他们只是我家乡管辖的小渔村,但是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践踏这里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座座高楼平地起,百业兴旺,人流如潮。这里的渔民渐渐有了皇城根般的傲气,他们从来不会想身上的长袍是带着异味的,反而带起了太阳镜,耻笑曾经的乡邻,落后老土。

    于是,他们在不停的品评你的口音,即便早晨去吃一根油条,喝一碗豆浆,摆摊儿的小贩也会贼兮兮的问你,你是………来的?眼里,口气里的不屑,仿佛令嘴里的油条多了一种泔水味儿。可是,没办法,这就是社会,就是我面临的现状。

    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城市里,我变得有些卑微,甚至不敢开口说话。办公室里的年轻同事倒也照顾,可是两位老太太,作为第一代进城的人,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那么的看不上我。

    怎么办,我竟然做了一件有些滑稽的事,再次改变口音,努力像城里人一样的说话,用词,发音和语气,努力淡化乡音。或许有人会问,你可以说普通话啊?可是,说普通话的结果是一样的。经年累月的学习,我终于掩藏了自己的乡音方言,叽叽喳喳的也能说一口七八分像的城里话,于是再也没人笑话我了,反而有了解底细的人会说,你的口音怎么没有家乡味儿了。听后,心里惭愧。一个为了生存而不说乡语的卑微之人。

    数十年过去了,工作环境几经变化,每到一处,就会学说几句当地话,是乐趣,也是习惯。社会的进步包容性也越来越强,挑剔别人口音的事儿少有听到了,毕竟日益普遍的人口流动,为经济发达地区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方言越来越为大家所乐见,一句乡音也成为凝结乡情的粘合剂。

    有官民组织,学者,自媒体人,文化工作者开展了对方言的研究,从中发掘出了许许多多优美,富含诗情画意,内涵深刻的古词汇,并加以保护和传承,殊是令人惊喜。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传承的国家民族,语言永远都是文化基因的密码,必定会越来越百花盛开,成为散落在五洲四海中华游子耳边,“把家还”的呼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方言,耳边的乡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vmq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