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7-18第六讲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语音整理“天涯箫声”的书法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看完这一段,有没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
很显然啊,后来我们这个蒙学教育的这个基础课程啊,弟子规就出自于孔子的这一章。也不能说出自吧,严格的说,应该是从这一章生发出去的。
这一章以弟子两个字作为开头,那就告诉我们,嗯,这是教导年轻人的。年轻人要怎么样呢?要恭行君子,同时兼学古代文献,实际上是知行合一思想的体现。
入则孝,就是你在父母面前就要孝顺他们。出则悌,那出了自己的家,那就要敬爱兄长。
这一入一出,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古时呢,是地广人稀,家里边的条件呢,稍微好一点。都会建造一个大院子啊,我们今天到北京啊,就可以看到这种布局比较严整的四合院儿。
一个是,那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他外出回到家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到父母的房中,去拜见父母,说一声,请个安啊,自己回来。这叫进入父母的房间。
当然呢,这个君子呢,也有自己的房间。从自己的房间,你到父母的房间,这就和回家一样,这叫入。但是随着这个兄弟们之间年龄的增长,都长大了,都要分家了。所以这个弟弟到这个哥哥的这个房间里边呢,就不叫入了,叫出啊,也就是出了自己的房子啊,到了这个兄长的房间。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状况吧。
这个谨而信和上一章中的敬事而信啊,含义是一样的啊,就是做事要严谨,要守信用。那不同的呢,是第五章里边的敬事而信,是从国家的层面来说的,那谨而信呢,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的。
泛爱众。泛,广泛。在这里边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啊,前面我们讲过人民,人是官僚贵族,民是普通百姓。在这里边呢,他既没有用人,又没有用民,而用了众这个字儿。那这个众呢,包括的就比较广泛了啊,既包括人又包括民。那具体来说,百工农民啊,小人啊,手工业者啊,小商小贩儿等等这些,都属于众的范围。我看这个众,嗯,它的结构就是三个人,就是最广泛的人。简单的理解,众就等于人加民。
作为一个君子,在泛爱众的同时,还要亲仁,就是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过去不是有句话吗叫,近墨者黑,近朱者赤。那通过亲仁而逐渐的近仁,从而得达到成仁这样的一个过程。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夫子,他这个知行合一的态度,就是先有行。强调你怎么做,在这些东西你都做好了以后,有余力,还有剩余的精力,还有剩余的时间再于学文,那你就去学文献知识。
那就和我们这个群里边的老师们一样啊,你要保证你的正常工作,把自己该做的都做好了,有闲暇的时间。我们再来共同学习文献知识。
所以说在群里边儿所谓的作业啊,对大家实际上没有啥约束力,你有时间你就写啊,没时间也可以不写。但原则上啊,你有多余的精力写一写,我觉得对你这个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还是有帮助的。
所以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呢,我们把它简单的概括为就是古代的文献,但是古代文献不像我们现在那么多,浩如烟海。在夫子的时代呢,主要指的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
这六艺里边呢,除了乐现在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只是在一些文献里边呢,有一些散碎的记载。其他的文献呢,保留下来的还比较完整。
杨伯峻译注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入——《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则知这里的“弟子”是指“命士”以上的人物而言。“入”是“入父宫”,“出”是“出己宫”。
李零点评
“弟子”,指乡里的子弟或学生。古代的师生关系是仿父子关系,学生把老师当爸爸,老师把学生当儿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有“师父”一类叫法。师父的师父,是“祖师爷”。后世,师道尊严,一直保留着这一传统。当老师的要给学生找工作,得意门生,连媳妇都包办,当学生的也要尽弟子之劳,弘扬师教,捍卫师说,光大师门,义不容辞,就像我生活过的农村,当爹的要给儿子盖房娶妻,当儿的要给老人担水拾柴、准备棺材。现如今的学校,有培养子弟兵说,术语叫“组建学术梯队”,里面就有这种父慈子孝。北大门户深,老师是大树。我从社科院到北大,对此深有体会。师道尊严要讲,但这种关系不好。老师不是爸爸,学生不是儿子。
“谨”,是寡言。
“泛爱众而亲仁”,“众”指民,“仁”读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是动词,这里指行事为人,它是践行道德,而不是道德本身。“行”是相对于“学”。道德好了,还有余力,干什么?孔子说,“学文”。“文”是什么?是文化,特别是与礼乐有关的人文学术,古人也叫“文学”。道德是质,礼乐是文。文、质是相辅而行。孔门读书,是学礼乐。礼乐是文化,不是公文档案,不是程文墨卷,更不是风花雪月、娱情写物的诗文。古人不像后人,靠文章名世,靠文章传世,看重写下来的东西。孔子强调,提高道德修养之后,还要提高文化修养。第一,别当坏蛋。第二,别当笨蛋。即先当好人,再当知书达理的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张居正讲评
弟子,是指凡为弟为子的说。谨,是行的有常。信,是言的有实。泛字,解做广字。众,是众人。亲,是亲近。仁,是仁厚有德的人。余力,是余剩的工夫。文,是《诗》、《书》六艺之文。孔子教人说:“但凡为人弟为人子的,入在家庭之内,要善事父母以尽其孝,出在宗族乡党之间,要善事兄长以尽其弟。凡行一件事,必慎始慎终,而行之有常。凡说一句话,必由中达外,而发之信实。于那寻常的众人都一体爱之,不要有憎嫌忌刻之心。于那有德的仁人却更加亲厚,务资其熏陶切磋之益。这六件,是身心切要的工夫。学者须要着实用力,而不可少有一时之懈。若六事之外,尚有余力,则学夫《诗》、《书》六艺之文。”盖《诗》、《书》所载,皆圣贤教人为人之道,而礼、乐、射、御、书、数亦日用之不可阙者。未有余力,固不暇为此,既有余工,则又不可不博求广览,以为修德之助也。先德行而后文艺,弟子之职,当如此矣。然孔子此言,虽泛为弟子者说,要之上下皆通。古之帝王,自为世子时,而问安视膳,入学让齿,以至前后左右,莫非正人,礼乐诗书,皆有正业,亦不过孝弟、谨信、爱众、亲仁与夫学文之事也。至其习与性成,而元良之德具,万邦之贞,由此出矣。孔子之言,岂非万世之明训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