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
说到爱情,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感受,小时候我们看到的爱情是这样的:
可是长大后我们看到的爱情是这样的:
最新数据显示,2016上半年全国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604.3万对,
比上年下降2.6%。
老白在的大苏州也“不甘落后”,根据民政局数据,2016年苏州结婚人数创新低,离婚人数再创新高,苏州结婚48097对,离婚18004对,离结比37.4%,这意味着每100对结婚的新人中,就有37对离婚,直逼北上广的节奏。
而对于为什么现在离婚率高居不下的原因,根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问卷显示,71.2%的受访者认为,年轻夫妻缺乏包容态度和责任感是离婚的主因。
那么问题就来了,拥有包容态度和责任感就能拥有美满的婚姻?就可以拥有完美的爱情吗?
相信诸位都不会认同,但是到底怎么做才能不使婚姻变成爱情的坟墓,如何在生活中寻觅到期待中的爱情呢?
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聊聊这个人类历史上亘古不变的伟大课题——如何拥有完美爱情?
爱的定义
其实爱情这个话题很长时间内都属于文学和艺术领域歌颂的主题,很少有人可以想象将爱情当作科学研究的对象。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陆续有一些勇于挑战自我的科学家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但是始终很难给出一个人们普遍认同的理论和结果,直到有一天一位叫做斯滕伯格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爱情三角理论”(Sternberg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才产生了一个初步的共识。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爱三角具体说的是什么?
简单的说,斯滕伯格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承诺。
激情
本质是身体的吸引,是爱情中最主要的动机来源。激情下常使我们对他人产生强烈的不可描述的想法。在激情关系中的人们常常感到全身心地投入,有时导致不计后果的行为,比如殉情。
亲密
反映的是人们的交际需求,渴望一道建立更有凝聚力的和谐关系,包括把自己的生活以坦诚、不设防的方式与对方共享,信任、耐心和容忍是重要的特性。亲密没有激情强烈,但能促进人们相互的亲近,让人们产生人际的温暖,它使得爱情得以天长地久。
承诺
与时间有直接关系,包括做出爱一个人的决定,并伴有强烈的维持长期爱情的愿望,感人的爱情从来不会缺少内心的表白和海誓山盟的承诺。
爱情公式
所以,完美的爱情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如果其中任意一个边缺失或太短而导致三角形不正,那么这种爱就越失衡,离完美也就越远,这三个点组合成了8种“爱情公式”:
⑴ f(亲密)=喜欢(liking)
只有亲密的感情,这种关系一句话概括一下就是“太熟了不好下手”。比如人和人之间的友情,闺蜜之情等。显然,友谊并不是爱情,喜欢并不等于爱情。不过友谊还是有可能发展成爱情的,也可以保持这种关系,尽管有人因为恋爱不成连友谊都丢了。
⑵ f(激情)=迷恋之爱
纯粹的激情,以身体的欲望激起为特征,激情的表达形式常常是对性的渴望。这种关系属于一种单相思、一见钟情式理想化的爱情。
⑶ f(承诺)=空洞的爱
只有单一的承诺,古代指腹为婚,定个娃娃亲,现代政治婚姻等等的就属于这种关系。
⑷ f(亲密+激情)=浪漫之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爱情,富有激情而浓烈。
⑸ f(亲密+承诺)=友情之爱
与爱人之间的感情较平淡,缺乏激情。中国大部分家庭维系婚姻的方法都属于这种。
⑹ f(激情+承诺)=愚蠢的爱
两人从相识到坠入爱河快速而短暂,但因为缺乏亲密要素来维持,当激情过后常常会造成感情迅速消退。大部分的one night stand,官员、富商包二奶等行为都属于这种阶段。
⑺ f(0)=无爱(non love)
三种成分什么都没有。影视圈、同性恋中很多形婚属于此类。
⑻ f(亲密+激情+承诺)=完美的爱
三者平衡存在,达到真爱的本质,这是人们最向往和追求的完美爱情,但是很难达到或长期保持。
写在最后
最后老白有几句话想说(敲黑板):
1、爱情是双行线
爱情不属于个体,是双方共同创造出的,所以对于追求完美爱情人来说,首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爱情三角,而不是一味的指责ta缺少激情、亲密以及承诺等方面,也给予对方建立爱情三角的空间,只有两个人的爱情三角是匹配的,这段爱情才能长久。调整好“我”的三角形,发掘出ta的三角形。
2、爱情没有义务
爱情三角理论可以帮我们认清爱情的状态,但维系爱情的方法还得靠我们自己,我们常常听到身边好朋友抱怨与另一半生活枯燥无味,却忘记了自己也拥有发挥爱情的主动性,而不是一味的把提供爱情变成对方的义务,享受爱情变成自己的权利。爱不光是个名词,更是个动词。
好了说了这么多,为了我们自己的幸福,赶紧开始构筑属于自己的完美爱情吧!
参考文献:
〔1〕金盛华(2005):《社会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P.262
〔2〕Sternberg,R.J.,& Grajek,S.(1984)。The nature of love.J.Pers.soc.Psychol.,47,312-29
〔3〕Sternberg,R.J.(1986)。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Psychol.Rev.,93,119-135
〔4〕Sternberg,R.J.,& Barnes,M.(1985)。 Real and idealother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is four a crowd?J.Pers.soc.Psychol.,49,1586-60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