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这些天疯传的一篇文章是关于陪娃写作业的妈各种“狮吼功”的问题,作为常年独自带娃的中年妇女,看完以后的确觉得朕心甚慰,原来我并不孤单。同时也意识到可能需要总结一下关于吼不吼的套路了。
和很多新手妈妈一样,我也是从怀孕期间开始接触和阅读育儿书籍的。
市面上流行的育儿书籍大约分为行动攻略和智力支持两类。行动攻略包括母乳喂养、辅食添加、营养食谱、疾病防治、家庭按摩等;智力支持包括以蒙台梭利为代表的近现代育儿理念,以及衍生出的诸如“小巫系列”等畅销的育儿书,还有耶鲁大学出了一套“你的N岁孩子”,从1-10岁,大约每个岁段一套。
有了十几本书的知识武装,我和每个妈妈一样,都摩拳擦掌信心满满,觉得自己的孩子离清华北大常青藤诺贝尔奖等等,都只差时间了。
而且,相比其他人,我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娃基本由我一个人打理,从理论到实践都可以不受干扰,独断专行。
而我家娃除了有个“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的毛病在最初两年打乱我阵脚以外,其他各项发育都在书中描述的正常-健康范围之间。最典型的是出牙,完全按照亨氏宝宝磨牙棒包装盒上标示的顺序。简直像是机器量产的娃娃,没有一点计划外的创意。
为保持初心,不让自己被日常生活磨掉耐性,孩子进幼儿园以后,我还保留了一个月阅读一本育儿书的节奏。
由于当时也接触了一些“静待花开”的理论,觉得孩子小时候表现笨一点可能更正常,到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看他各门功课表现都在良好-优秀之间,还想过,难道就这样毫无悬念地优秀下去了么?
当然不会。
悬念大约从二年级开始如约而至。
书上说,男生7岁开始磨蹭。没错。他连这个也没有让我意外。
既然知道这是普遍现象,我觉得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但是,起床慢、眼看要迟到、是让他吃饭还是让他不迟到的选择,到底让我不淡定了!
早晨流程是这样:
我先做好早餐。
拉开他的窗帘。放音乐。
跟他说,起床啦~描述学校老师同学都欢迎他、喜欢他的画面。
给他按摩。逐渐加重力度。因为他怕痒,晚上想做“成长抚触”是不行的,一定会笑成一团。只有早晨这一段,他奇怪地可以忍受。
还是没反应。上“满清十大酷刑”,其实就是直接挠痒啦。
请注意,这一切,都是在时间流中发生的。
不能忽视的是,当妈的还有一个“情绪流”。
眼看着时间临近,做好的早餐又要作废,而他还在床上缩成一团负隅顽抗做最后的挣扎。想到一会骑单车送他还要猛踩(必须骑车,开车太堵,完全不可控),不论多冷的天都能骑出满头汗;想到早餐的重要性总该让他吃饱,且不说本宫一大起来做的辛苦;想到必须让他养成不迟到的行为习惯,不然以后遵守规则、待人诚信等都无法确立,叫他的音量就逐渐升高,用词的暴力程度也逐渐加大,最后成功练成“狮吼”——基本上,只要一吼,他就起来了。
我把这个过程完整地向他复述一遍,然后说:你看,不吼不起,一吼就起,如果讲效率的话,我是不是应该直接进入最后这个步骤啊?!
他瞌睡刚醒,起床气刚熄,嬉皮笑脸地说:不要不要!
这,就是狮吼功由生而起、由起而灭的一个小轮回。
而且,这已经是最好的情况了。
当然,这还只是晨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