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看过的多部电影中,能够让我感动到流泪、思索到疲惫并且还想再刷第二遍、第三遍的只有两部。一部是大鹏的《缝纫机乐队》,是为梦想;一部便是迟到的《芳华》,是为青春。两部电影都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这也很正常,每个人的思维角度不同,关注的点也自然不一样,正如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不一样的颜色。
影片的主角刘峰,让我想起了两个人:一位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之一,蒋庆泉。(百科-蒋庆泉)
另一位是刘亚洲将军笔下《狗日的性》的王仁先。(百科-王仁先)
刘峰,老好人的活雷锋典型,由于一个错误被下放,上前线断臂成为英雄,转业后平凡甚至卑微地活着;
蒋庆泉,战斗英雄,重伤昏迷被俘,战后释放回国,受尽委屈,回到老家隐姓埋名,直到中央专门下发文件,才得以正名;
王仁先,炮兵参谋,也由于犯错误被降级下放,在老山战场最前沿,奋勇杀敌、战死沙场,最后被大家称为英雄。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遇到不公正待遇时都选择了默默承担,服从了大局的安排,没有去争辩去解释。在外人看来应该很傻,但我觉得,只是因为他们内心有比名誉、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需要去坚守罢了。电影中的刘峰选择扔掉象征着荣誉的奖杯奖状,接受组织安排下放连队,最后赴前线参照;蒋庆泉直到电视台找到战时与他通话的另一个话务员,才承认自己确实喊出过“向我的碉堡开炮”的壮语豪言,称因为自己有过被俘的经历,不想给王成这个英雄形象抹黑;王仁先只是对着报话机说了一句“我走了”,便永远倒在了坚守的阵地上,直到他的故事在老将军笔下复活,才开始被人们熟知传唱。
他们只是广大参战官兵小小的缩影,你可以去看看云南边陲烈士陵园里密密麻麻的墓碑,还有那不计其数的战时失踪人员登记簿。《芳华》不只是那一代人的芳华,更是我们以后每一代人需要铭记的芳华。
你是想当一个不食人间烟火、高高在上的楷模典型?还是想当一个历尽磨难、受尽委屈,仍然默默无闻的孤胆英雄呢?绝大多数人应该是两样都不想,我们只想好好的、安安稳稳的活着。其实那些典型,那些英雄也应该是这么想的,他们只是在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在用自己的方式,甚至生命去书写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用一生记录着一些怕被人遗忘的历史。
芳华已逝,青春不老!向老兵致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