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很多的育儿书籍里头都看到这两个论调:
“看见孩子”,“接纳孩子”。
到底怎样才算看见和接纳?
为了讲明白这个题目,我不得不把量子力学中最为世界所知的那个实验,再次拿出来——薛定谔的猫。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这个存在于想象中的实验是这样的:把一只猫和一个毒气装置放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头,毒气装置有50%的概率会被触发。这时,只要你不去观察猫,猫就是处于既死又活的状态。而只要你去观察,你的观察本身就会对猫的生死产生影响。
看,能影响生死。
看,见,应
在中文都世界里,看见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意思,就是用眼睛看到了什么东西,但在英语里却可以是两个意思。看就是英文的“look at”,意思是用眼睛去看,而见则是“see”,意思是看到或者是理解。举个例子:
I look at you. —— 我看着你
I see you. —— 我看见(理解)了你
这么一分解就清楚了,其实大部分人都只能看而不能见,既不见他人,也不见自己。包括我自己,也曾经处于这样的状态——只会用自己单一的某个视角去解释世间的万物。后来,我才渐渐明白 “看 → 见 → 应” 这个链路。
看,就是我与世界的互动;见,就是我对世界的解释;应就是我对世界的回应。
预判 VS 现实
图片来源网络尽管如此,无解的事情还是会发生。我们遇事总会着急,总想着要尽快找到“应”(解决办法)。但其实我们在“见”的层面还做得远远不够,没有充分的看见,“应”很可能发挥不出正面效果。
例如,孩子在砌积木,但总是会不小心弄倒,于是他发脾气对着积木大喊大叫。家长看见了,觉得孩子的抗压能力实在太差,跑过去一下子就把积木砌好,然后还说:“再试一次就好了呀。” 这时孩子非但没有平静下来,反而暴怒起来,一把推倒了积木。家长感到被冒犯了,就开始加倍地训斥孩子不懂事。
上面说的这个家长就是曾经的我,我看到了孩子玩积木遭到的一点挫折,但却看不见他的难过,我用了另外一个“见”去要求他 —— 一个遇到挫折仍然不屈不饶的形象。当预判与现实发生矛盾,我们就会下意识地对现实作出纠正。
区分预判和现实,放下预判,最后让现实如其所是地发展——这才是看见的力量。那么,预判是什么?普通人又真的能够做到放下预判吗?
预判 = 期待的范围 = 底线 ~ 最期待
图片来源网络现实是不可控制的,能控制的只能是预判。预判是心理学的词汇,我们还可以用“期待”,“期望”,“预期”这些词来替代,下文我就使用“期待”来继续探讨。
期待是有范围的,它的上限就是你最理性的情况,而下限则是你能接受的底线。当现实情况超出了底线,你的情绪就会被触发。
所以,想要自己能够平静地面对孩子的各种行为,只要调整你的底线就好了。所谓的“接纳”,就是要不断地对“期待”进行调整。
看见就能接纳吗?
图片来源网络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若干的答案:
01 看,就是我与世界的互动;见,就是我对世界的解释;应就是我对世界的回应。
02 当预判与现实发生矛盾,我们就会下意识地对现实作出纠正。
03 看见 = 对事实作出相对正确的解释。
04 接纳 = 调整期待的范围。
05 调整期待的前提是能够作出正确的解释。
至此,看见和接纳的正向循环过程就完成了。
期待之外的事实 → 加入正确的解释 → 扩大期待范围 → 进行支持 → 持续改进关系
那个不能接受孩子玩积木发脾气的我,重新解释了事件:这是因为他前脑额叶控制情绪的部分还没有完整的发育,于是再调整期待,接着去帮助他描述情绪,分析情绪,达到了改善关系的目的。
这才是关于看见和接纳的完整描述。
关于“重磅系列”
作为重磅系列的第一个成果,我认为看见孩子至关重要。因为要看见真实的孩子,就要刻意地去把自己头脑中的声音剥离出来。同样地,这也是看见自己的方法。
愿我们都能真实地活出自我。
奶爸成长记重磅系列目录
一:如何构建你的育儿方案
二:相信“看见”本身的力量
三:如何实际地做到“抱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