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士下山】已经公映好久,近来终于抽得起桑之息,一帧一画,静然看完。
故事十分完整,情节安排也好,论里面表达人参道的状态,我只喜欢前半段。
后半段,故事落幕,终究还是有些落俗了。大仇得报,故事完结,完全是为了观众的结局心理,硬生生生出结局来。
终究躲不过恩怨情长,倒可惜了一副好皮相。
前年抽离了樊笼,于峨眉山观晨等暮,感风受雨一月。
后又一年,出离世俗,一人为了消化一些情绪,独自求度求解,始却终不得道解。
停蹄驻马到中原,半月不足,得解得度得道于斯。
因为草履鞋踏过一些相同的泥泞,经过一些相同的山水与人情世故,才能明白【道士山下】里面的各种状态。
归来已见莲花尽,又见莲花满湖心——唐诗远小道士何安下,中道周西宇,大道如松长老,各自心境清明的三层境界。
何安下为小道,只得书面经卷,师傅传授之道。他的清明,不过是古水井里面的雨水。经不得风与阳,风来则起波澜,阳来则蒸发。于是当彭七子用毒物来诱惑他,他动摇了。问他想做什么坏事,他说,去隔壁道馆偷功德箱,里面有钱。
小道士何安下和彭七子去了旁边的道观,一起偷功德箱,于是遇到了为了躲避仇家避世而扫寺的中道周西宇。
周西宇凡事看的清明,世事早已参透。将死之时,隐瞒了杀害自己之人的身份,不愿让自己之事,影响别人。
但是周西宇死之前,有一个心愿,想再见一见查老板。
中道周西宇,其实并没有看透生与死,虚与实这一层。
小道士何安下神色紧张,背着一身血污将死的中道周西宇去找大道如松长老。要长老为周西宇续命,好让他有时间去见查老板。
二人来到饭堂,正是鼎食之时,几百山僧居士见何安之满身血污,却没有一丝常人的惊异与慌乱,亦没有赶紧帮忙救人,而是继续安然饮粥。
归来已见莲花尽,又见莲花满湖心——唐诗远“你难道没有看到查掌柜吗?”如松长老问周西宇。
周西宇说,“谢谢长老,我明白了。”
随即,查老板一身白净长杉,出现在周西宇面前。
见了查老板,周西宇安然闭上了眼睛。
到最后,周西宇参透了生与死,虚与实,安然离开。
这就是三个不同清明境界的道士,小道何安下只有道心,一只空罐子。
中道困于形,周西宇只能看到眼前的实物。
而大道如松长老,他不拘泥于形态,所以他问何安下,你有什么事情要问,明明是道馆,身后却是一片荷花池。
归来已见莲花尽,又见莲花满湖心——唐诗远2.
说到这里,想起以前时常萦绕心头,和尚神秀的一首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慧能对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两首偈子,道出了悟境的不同状态。
后来自己静坐峨眉七里坪戏楼,自己身处见古楼,又见高楼于对岸林立。
隧得一偈:
世无菩提亦无台,无身无心无处来。
已是物我两相忘,所谓何物为尘埃?
归来已见莲花尽,又见莲花满湖心——唐诗远大概这世界,原本没有菩提树与等身之分,没有明镜与浑浊之分,没有干净与尘埃之分,甚至无道无佛,无生无死。
【解道存亡】里说:
“道,非道,亦非非道。道只是古人为了方便而使用的一个名称,简而言之,道只是一个名称,只是一个字,而不是道的本质。”
3.
【道士下山】有小道,中道,大道,这三道,皆为人道。
三,为多数,其中道义,多于三种层次。
在我心里,原本为道士的崔道宁,他才得了真正的道,出人道,得天道。道,即真人。
“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
崔道宁端着膏药,在有桥的河边跟小道士说。
“我是不求活百年,但求心喜欢。”
小道士一芦慈航说,“我教你小周天的功夫,山上的师傅说可以断欲”
“你这功夫我学过,我故意又给它忘掉了。你想呀,人生七十古来稀,十年少小,十年老弱,还有五十年。五十年再分成日夜,只有二十五年的光景了。再加上刮风下雨,三灾六病,人这一辈子,还剩下多少好日子。不学,不在意。”
归来已见莲花尽,又见莲花满湖心——唐诗远再想一想,为何小道士何安之,一下山就遇到崔道宁,而不是周西宇,如松长老呢。其中深意,几人明白?道理在轮回,每个状态,在相互自由切换。
可以一会儿是何,一会儿是崔,一会儿是周,一会儿是如松。
但是,只有在道宁医馆,才是何安下温暖的人间。所以旁白说,他的好日子,开始了。
何安下,何处安下,心安即家。
不一定非家而安,我身时时为安,处处为家。
低头走路,抬头看花,蝴蝶梦我,我梦蝴蝶。
我是我,不是蝴蝶。痛时哭,欢时笑。
归来已见莲花尽,又见莲花满湖心。
弹指一挥道入境,残荷听雨等复青。
崔道宁走到桥上,水里飘在葫芦上的何安下问。
“师傅,那我应该怎么活呢?”
“这可没人能告诉你。”
归来已见莲花尽,又见莲花满湖心——唐诗远作者 唐诗远
2015.11.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