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读《蓝善清.历史上晃了两眼的赵太后》有感
文/贾宋海纳百川
引子:
今晚读兰善清老师《历史上晃了两眼的赵太后》有感。
赵太后晃的这两眼,分别是《战国策》名记有闻的《触龙说赵太后》和《战国策.齐策》中记载的有关赵太后的三个民本观点。
1.
第一篇《触龙说》大致意思是说:
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
就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历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歌颂了触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才能。
此古典散文人物一出场,就是大兵压境。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情况下,触龙的谏说显然要困难许多。他深知要能说服赵太后,就必须让她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然而,若从正面去讲道理,则将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自取其辱。因此,必须顺着太后溺爱长安君的心理因势利导,巧说妙谏。
文中触龙抓住契机,用旁敲侧击的激将法说太后疼爱燕后胜过长安君。
他从容回顾往事曰“媳之送燕后,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极力夸赞太后爱燕后而为之“计久长”的明智之举,以反衬出她爱长安君的“计短”。
《触龙说》最精髓的话语也是最能打动赵太后的、且更能反应出“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话语是:
左帅公触龙说,“难道是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多了。现在老太太让长安君的地位高贵,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您健在时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老太太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我认为“父母要为儿女长远着想”,不能看的太肤浅了。
这是一篇溺爱儿子,又要为儿子谋取长远之计的慈母之想法的名篇古典。它的中心思想就是“为儿谋计长远”,教育后人为人父母不能太溺爱自己的儿女,要放手自己的儿女去到外面闯荡、锻炼他们,使他们“饿其腹、锻其骨”(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切实身受感触到世间的百态滋味以及现实中的生活实质。同时也亮篇出,要求少年子弟们理解父母的用心苦心,踊跃的站出来为国家,为社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这是一篇爱国思想教育古典散文。
2.
第二篇也是写赵国的赵威后,然而出现在《战国策.齐策》里面。这显然是齐人歌颂赵威后的贤才之能之作。
赵太后她在此文中的表现是,铺张扬厉,气势磅礴,雄健而豪迈,用生动的排比带锋芒,挟雷电;有力的诘问于貌似零散中蕴含着丰富的逻辑和哲理,主次分明而淋漓酣畅,面对齐使又显露出一派阳刚之美,且光芒四射之姿态,浩然之气如江河奔腾而来。这闪光的语言,实乃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之结晶而成,被威后畅快淋漓尽致。
她提出了三个当时社会方面的典型风气,对倡导良好的社会之风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即使是在现代管理群体的时代也应该值得效仿。因为这三个典型是,三个典型之问。为就是现在人提出的“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老百姓说,啥是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围绕人民的一切为基础。
且看古典散文中威后如何表现的:齐王给威后的信还没有拆,威后便问:“农业收成好吗?人民安乐吗?齐王健康吗?”开诚相见,要言不烦,阐明了自己“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以若愚的大智,犀利的谈锋表达了“君子相赠以言”这至高无尚的礼节。致使专负外交使命的齐使竟不摸头脑,误认为轻视了他们齐王,并因此而很不高兴。仅此,就足以反衬赵太后见地之卓越。
为消除齐使的误解,太后以反问作回答:“如果没有好收成,怎么会有人民的安乐?不先问年成和人民生活,反而有向人问事,竟舍本问末的吗?”要说出语不凡,这三个反问更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进一步阐释了她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指导的“以农立国,保民而王”的基本思想。接着,她又是一连九问,把话题引向深入:“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予无恙耶?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不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仲子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这一席问话,她既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坦荡的胸襟里憎爱分明,赏罚有据的政治态度和重视人心向背的政治远见,又高度概括了赵国德刑结合,术势并用的治国之策。这不仅委婉含蓄地批评了齐国赏罚不明的政策失误,而且设身处地为齐国提供了治国安民的大计。良言,药也。对于齐国,哪里还能找到比这更诚挚的友谊和亲善呢?他们当然应该以敬重赵太后,尊重赵国而报答了。
3.
这两个故事,有两个基本点。
即,
一个是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阐述,一个是典型对倡导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作用。
使我想起了“家风”这个词。
比如说,以人为单位,以家为集体,以社会为大的群体,群体形成国。群体之风气乃就是国风。国风的形成就是有无数个家风造就。有道是,天下之本在于家,说的就是这个理。
家风,如同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可以将家风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乃至延伸,国家的文化是有无数个家庭的传统之风形成,无数个家庭传统之风铸就了国家之魂。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的存在必须是与社会风潮相适应的。
重视家庭建设应该是抽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树立怎样的家风、制定怎样的家训,与配偶、子女、亲朋好友、甚至是身边的工作人员多沟通,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
家风潜移默化的作用力无穷,营造良好的家风,才能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改善。
看了蓝老师写的文章以后,我又仔细品读分析了一下赵太后的为人处世。感觉赵太后确实是胸襟坦荡,从容威仪的贵妇人。
学生很感谢老师您给的链接和分享,深夜读来您的作品,让我充满遐思。由赵威后的事迹,我联想到了当今社会上的一些风气。
这些风气有不好的效应,我感觉到必须需要人文关怀才能改化这些不好的风气。风气已经形成并且深入人的骨髓,如唯利是图,只为钱财,等。要想改掉这种不好的风气,唯有靠教育。教育的人要有从容不迫,淡定致远,威仪民本等才可以。
4.
确实,父母的教育影响着孩子的先天性,学校的教育影响着后天性。所以家风主导着本性,校风辅导着为人。
更重要的是家风能最先深入到人的骨髓里。只有好的、积极的家风才能使一个人,两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坏风气赶走。
同时今夜苦读冥思战国策里的文章,生动的人物形象,无疑让这两篇散文变的生龙活虎,我也喜欢这种写作方法和写作风格、技巧。
同时它们的文章背后的意义,结合当下,我感觉应该能联系到家风的所在。
历史上虽然只给了赵太后两篇文章的表现时间,已经足以证明太后的霸气而又威仪,贤惠而又尊慧。做为平凡的母亲她又是多么的溺爱孩子,是全天下每一个当妈的心事。做为国家的主宰者,她又是那么的霸气外露,威仪聪慧以人为本的好国太。
赵太后虽然在历史上晃了两眼,但是她的精神道德却光辉了两千年。
2018.12.19夜
附注:
良好的家风七则:
一,良好的家风,要有互相帮助、团结与共的精神。而不是偏向这个、偏向那个,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子女不团结不和睦。
二,良好的家风是要吃苦耐劳、不是好逸恶劳。勤劳创造财富,懒得不动自己都难以生存,何来的好生活、幸福感!
三,良好的家风是有规矩的,是为国家、集体着想的不是自私自利。国家好,集体好,自己才好。只为自己谋私利,走到哪里是不行的。
四,良好的家风是诚实守信,崇尚道德。做人做事讲信用诚实,才能和人友好相处,才能拥有一份好的事业。
五,良好的家风是勤劳节俭、自强自立。只有这样子女才能在社会上生存的好,独立强大,甚至帮助他人为国家、为集体服务。
六,良好的家风是和人友好相处、家庭民主公正。不是家长制、权威制,只有这样家庭出来的子女才是自信、乐观向上的。
七,良好的家风是尊老爱幼,与人为善。不是欺男霸女,阿谀奉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