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汽车跑得快,跑得远,得加油、得充电,其实就是在给汽车输送动力。
几乎每一个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都有厌烦、疲倦、想歇一歇的时刻,而且一旦尝到了歇一歇的甜头,就很难再伏下身子,埋头苦干。
谁能给予孩子们不竭的动力?家长?老师?都不行,只有理想,远大的理想才是孩子们获取学习动力不竭的源泉。
其实理想和目标,把它分成两个概念,更容易理解一些。理想就是一个人远大的目标,通过自身的努力,可能实现也可能实现不了。而我们平时所说的目标,是小目标,是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而实现理想的过程就是一步步完成一个个小目标的过程。
有的家长说自己孩子没有目标,我想说的应该是孩子没有理想,不知道未来想干什么。
其实有一部分成绩不是特别突出的学生,不是没有理想,有,而且很远大,只是他们不想说出来,怕别人笑话,包括家长,他们知道自己成绩不好,一旦说出自己的理想,别人有的会说“就你那成绩,白日做梦吧,”或者说你得怎样怎样努力才行。现在的孩子很聪明,而且早熟,家长的想法他们一清二楚,所以他们就索性不说。理想呢,将来能实现最好,不能实现也无所谓。
面对这样的学生,家长们就应该多和孩子交流、谈心,但绝对不能一交流就谈学习,一谈心就把他们和某某同学比较,突出差距。你想,孩子本身成绩就不太好,有些还有厌学情绪,家长再开口谈学习,闭口谈成绩,孩子怎能会向您敞开心扉呢。他们恨不得早一点结束这场谈话。有的还会把你推出去,以自己写作业为理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所以啊,这样的孩子,他们不告诉你自己的理想,并不是他们没有理想,而是他们太有想法了。有时他们会把自己的理想,告诉自己的小伙伴。怎样和孩子沟通,明白孩子的想法,我们不妨从了解孩子的小伙伴开始。
还有一部分同学可能真的是没有理想,理想的萌芽往往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的,只不过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阅历的增加,会不断的改变。而小时候就没有树立理想的学生,长大之后,往往也很难有理想,除非有某个重大的事件,或者某一个瞬间,触动了他的心灵,让他豁然开朗。
这样的学生为什么没有理想呢?家长是有着不可推卸责任的,当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有些家长对孩子从小管得就比较严,规定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把孩子培养成了乖乖女,妈宝男,很少让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有发言的权利,长大了他们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了,也就没有理想了。
还有些学生,可能家长本身就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每天上班、回家、吃饭、玩手机、训孩子、睡觉,这样随随便便的家长,很难培养出有理想的孩子。
还是董卿的那句话,你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先成为那样的人。并不是说,我要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我也要先考上名牌大学。这里所说的“那样的人”,更多的是指精神层面上的,比如热爱学习、勤老、坚强、善良,有爱好、有梦想。所以,要想让孩子有理想,你就要经常跟孩子们谈谈你自己的理想。
还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因为视野窄,安于现状,没有理想。每天乐呵呵的,该学习学习,该写作业写作业,偶尔还卖个乖,家长也喜欢。可能就是他这种讨人喜欢的个性,宽松的家庭环境,导致了孩子安于现状,没有理想。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可推荐他们看一些名人、伟人的传记,用名人、伟人的故事去影响他,唤起他心底的英雄情结。带他去一些名校实地参观,用名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浓郁的学习氛围,引起他对名校的向往,树立起远大的理想。
学生一旦树立了理想,就有如拥有了一架发动机,拥有了不竭的动力。再苦再累,他们也不怕。孩子有了理想,从上往下讲给他们美的憧憬和向往,是一个特别好的理念。但是我们要把实现理想的过程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只让孩子看到眼前的小目标即可。比如现在他在年级占100名,你先给他定个目标,通过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的努力,把名次提到九十名,或者八十名。制定的目标一定要是一个通过努力,确确实实可以实现的小目标。先让他们通过实现一个个小目标,尝到甜头,获取自信,学习的劲头就会越来越足。大家千万不要给孩子定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太过遥远的目标,他们看不到结果,很快就会放弃的。
当然,在教育孩子方面,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每个家长都要用心陪伴,认真观察自己的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孩子远大的理想,时刻准备着与孩子斗智斗勇,用智慧教育学生,促其成长、成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