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景龙仔细看过已经获得的碎片扫描信息,这些碎片的运行完全符合天体运行的规律。危险只是因为这些碎片的坚硬程度超过了人类能够承受的范围,巨大的生命之舟只能绕行而过。
探险队的飞船较小,有前期对碎片区域的完整影像信息做参考,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碎片运动轨迹,可以提前规划好行进路线。叶景龙相信所有探险队的人员可以安全的通过碎片区域,最终和舰队汇合。
关于探测的行进路线,两艘探测船上的船员产生了争执。叶景龙一方主张目的地是核心区,有迹象表明核心区域的构成对人类的科研方向有着重大指导意义,是未来星际飞船构建的方向,至于外围的碎片在经过核心区后再继续前行探索。另一方则认为应该在碎片区域外围逐步向着碎片区域的深层推进。这些区域的构成对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有指导性意义。
叶景龙提议道:“既然大家的目标不一致,我们分开行动,如果有重要的发现,及时时间联系。”
提议得到了支持,这样也可以加大探测的区域面积,有更多可能的发现。
探险队分开行动,一艘探测飞船上的人员是像叶景龙这样的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他们更加期望能够获得自己所做领域的突破。另外一艘探测船上则是像安娜这样的人,他们大都抱着探险的目的或者研究外星文明的发展。
安娜这些人在外围开展探测工作,他们尽可能的留意文明活动的痕迹,而这样的探险也有目的性。之前的影像发现很多碎片的表面有人形的图案,甚至有一些碎片上呈现出花草一类图案造型,就像古老文明中人类某些地方的壁画一样。这些是安娜他们要探测的目标,安娜不知道这个级别的文明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但她知道这个文明的人们喜欢几何之美。他们的“人物”、“动物”、“花草”都抽象成为几何形态,近看有明显的线条和边框,远看才能呈现出一些效果。
这仿佛是一个高级的审美的怪圈,科技发达后的人类文明在艺术上也有类似的倾向,细致的描绘人物、物品或者风景已经是一种肤浅,高等的美学总是那么让人难以捉摸。文明发展越过了精细化来展示美的阶段,因为细致往往会和照片画上等号。也许更高级的文明也是这样,对于美的追求走向一种抽象化和符号化。
与安娜他们不同,叶景龙的目标非常的明确,他们的探测飞船向着碎片的中心区航行,希望尽快抵达中心那颗中子黑球附近。因为计算机的模型显示,这颗直径百米的黑球是这艘飞船的能量核心。
这是一个简单又复杂的难题,宇宙中的很多规律人类早已经掌握,但是想控制这股力量是如此之难。叶景龙猜测这是一个核聚变核心,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真正小太阳。
要想让核聚变反应稳定输出,就需要一个稳定高温和高压的环境。目前人类的核聚变发动机过于复杂,而人类和这个文明的差距是缺少一个这样大小的高质量核心。
根据万有引力公式可以知道,引力的大小是会随着距离的减小而增大的,如果在这个球体附近布满氢原子和氦原子,那么产生的压强会远远超过2400亿个标准大气。在这个压力力下,用一亿度的高温可以轻易点燃氢原子和氦原子,进行核聚变反映。
这样的引力作用下,核聚变反应让温度升高,当温度过高时会发生膨胀,氢和氦会远离球体,距离边远后压力减小,核聚变速度减慢。核聚变速度减慢会导致温度降低,在引力作用下压力再次增大,核聚变速度再次加快,温度又继续升高。如此往复,温度和压力会在引力作用下达到一个让核聚变速度缓慢释放的平衡点。
这就像一个火炉子,点燃后只需要定时向火炉里面添加氢和氦的燃料即可,这种看似粗浅的玩意,比人类发明的精密的核聚变装置不知道高明多少倍。
叶景龙此行的最终目的是制造一颗太阳,一颗真正的太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