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八佾第三24(仪封人请见)

八佾第三24(仪封人请见)

作者: 妙行如涣 | 来源:发表于2020-12-18 20:23 被阅读0次

原文】: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章旨】:   

【注释】:仪:地名。封人:镇守边疆的小官。请见:请求会见孔子。从者:随从之人。见之:让他被接见。二三子:你们这些人。患:忧愁,担心。丧(sàng)、失掉官位。木铎:以木为舌的铜铃,古代用以宣布政教法令。

【语译】: 仪地的一个小官请求会见孔子,说:“凡是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没有不求见的。”孔子的学生们领他去见孔子。出来以后,他说:“你们几位为什么担心失去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因此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教化天下。”

【释义】:

孔子在做鲁国大司寇的时候,治理国家一年,整个国家外户而不闭。人们都讲礼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第二年孔子带着国君一起整顿吏治,全国上下一片清明。

这时候鲁国的近邻齐国,看到本来衰落很久的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非常担心霸主的地位受到威胁。就想了一个馊主意,挑选了80个美女,200匹宝马,还有很多黄金,送给鲁国的大夫和国君,并对鲁国的大夫说孔子会威胁到他。鲁国的大夫马上心动了。黄金收下,美女收下,宝马收下,并对鲁国国君说孔子是宋的后代,是为了篡夺鲁国才如此做,鲁国国君也就相信了,把孔子冷落到一边。这两个人黄金美女一拿,什么事情都搁置下来,也不理孔子了,最后连祭祀的时候分的祭品也不给孔子,这时候孔子觉得待在这里也没有什么意思,于是决定周游列国,这一年孔子53岁。

这一节是讲孔子当年离开鲁国之后,刚开始周游列国的时候,到仪这个地方,碰到了当地的一个小官,称之为封人。

大概这个封人是位隐士,他处于下位,但是应该是一位高人、贤者。这位高人没有透露姓名,估计是他自己不愿意透露,所以没有记载他的名字。“请见”的“见”是动词,见之,要求见孔子。他求见孔子,可能担心孔子的弟子不肯引见,所以就说出这一番话,说什么?“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有道德的君子来到我这个仪地,到了我这个地方,我从来没有说见不着的。结果这些弟子们就为他引见了,“从者”是指跟从孔子的这些弟子们,为他引见孔子。

孔子此时没有官职,是一位平民,没有人任用他。而他的志向是宣传圣人之道。当时真有一点落魄潦倒的样子,好像天之将丧斯文。所以他的弟子们感觉前途一片渺茫。以前老师是鲁国的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前途一片光明,现在是一个百姓,所以弟子们都很担忧,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估计这位封人也是看出来了。所以当他出来的时候,对孔子的弟子们说:“你们何必担忧你们的老师离开了自己的国家,没有官爵呢。他是一个这么有德行、有才学的人,天底下的人为了权利为了利益,已经残暴很久了。人们没有仁爱之心,不懂道义,不遵循因果规律已经很久了,长此以往天下就不是天下了,你们的夫子就是一个代天宣话,替天行道的人。”

这个仪封人的意思是:不要担心你们的老师现在没有官爵,又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他要履行的是更大的使命。正所谓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一个国家到了低谷的时候,一定有一个人出来代天宣话,替天行道,对孔子这样的人来说做官当然很重要,但是比做官更重要的是弘道,弘扬正义,弘扬正气,弘扬天地之间的道,你们要跟着你们的老师一起去弘道。

《朱子集注》中解释说:“言乱极当治,天必将使夫子得位设教,不久失位也。封人一见夫子而遽以是称之,其所得于观感之间者深矣。”朱子的意思是讲“乱极当治”,上天会安排一位圣人出来“得位设教”。得位不是一定要当官,也就是他能发挥他的才华。孔子一生当官的时间不多,教学的时间多,他的才华发挥在删诗书、定礼乐,教化三千门徒、七十二贤人,为中国二千年来的教育设定了一套标准,所以孔子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他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帝王君主赏识他,而是到了汉武帝时期才真正被推崇出来,这时候他早已不在世,但是这个时候他真正是得位了,“不久失位也”。难得这位封人,这位隐士高人,一见到孔子,就能说出这番话,可见得他那种观察的敏锐度和见识的深广。

藕益大师在《论语点睛》中说:“终身定评,千古知己。夫子真万古木铎也。”孔子遇到了知己。古人讲得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己太难遇了。特别是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一生能够得到一个知己,这是非常难得。而这位知己对他的这句评价,真的是“终生定评,千古知己”,把孔子这一生所从事的事业做了一个评价。孔子一生做什么?就是教育,将先王之道传下来。孔子可谓是集大成者,把古圣先王的这些道德仁义的教诲系统地讲述,写了出来。孔子也著述,但是更多的是教学,他的这些教诲由弟子们记载下来,成为了儒家的经典。像四书五经,这都是孔子精神的记载,也是先王之道,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根本,也可以说是全世界人文的根本。所以这位封人说的“天以夫子为木铎”,可谓是至理名言,孔子真正是万古木铎。

孔子之道是真理,万古不变。为什么?因为他所说的是自性的性德。自性没有生灭,没有动摇,不会改变,所以性德是超越时空,万古不变的。真正得了孔子之道,我们也能够开显自己的自性,也能够如孔子那样,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孔子之道传到现在,两千余年,我们这一代人,有使命将孔子之道继续传下去,让它不仅能帮助现世,帮助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民,还要帮助今后世世代代的人民。所以我们自己要认真地学习,要有使命感。

孔子能够成为万古木铎,我们呢?我们自己敢不敢去承担?在理上讲,孟子说得好,“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是圣人,人人都可以做圣人,都能够像孔子那样成为万古木铎,就看我们肯不肯去真干。孔子之道,不是只用语言去传承,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做出来。将五伦、八德、五常、四维,这些道德仁义做出来,然后我们再去说,真正能产生深度感化的力量。

在现在这个社会当中,大部分人还迷于名利,还陷在自私自利的泥潭当中,道德仁义被荒废。我们在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如果能够真干,我们的贡献虽然未必能够超过孔子,但也能接近了。所谓时势造英雄,“天下无道也久矣”,这个道确实已经被迷失很久了,需要有人去把它开显出来。这件事情,求人不如求己,自己要有这样的一种使命感。孔子讲:“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能够真干,为了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努力去学习和落实圣贤的教育,那成圣成贤也并不遥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八佾第三24(仪封人请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xpf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