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哲思
【连载】论语品慧-3•19忠是价值观的自我选择

【连载】论语品慧-3•19忠是价值观的自我选择

作者: 雕琢未来 | 来源:发表于2019-07-25 08:26 被阅读0次
    定公①问:“君使②臣,臣事君,如之何③?”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①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定是谥号。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定公之前是昭公,昭公时三桓开始把持国政,定公听闻孔子的主张,便召见孔子,与之共商政策,以攘外忧,平内患。在孔子的撮合下,于公元前500年齐鲁进行了“夹谷之会”。之后定公更加信任孔子,任命其为大司寇,后因在削弱三桓的斗争中失利,孔子离开鲁国,定公最终也郁郁而终。

    总体看,定公慧眼识孔子,使得孔子的才能得到短暂的绽放。但春秋时代,仅仅靠礼,是不能取得斗争胜利的。儒学的主张,非到国泰民安不能放彩。

    ②使:从人从吏,上命下从之意。

    ③如之何:怎么样?这句话其实是“君如何使臣,臣如何事君”的省略法。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要怎么样命令臣下,臣子要怎么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仪要求命令臣子,臣子应该用忠诚来事奉君主。”

    从这里可以看出,笔者对于3.18的分析是正确的,可见竭尽全力以礼“事君”的人不是孔子,孔子认为“事君”应该是尽忠,而君“使臣”应该是尽礼。


    人的普世观不同,是因为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同样是读四书五经的人,有人就是死书呆,有人就是精细鬼,套用一句俗话,同样是生活在屋檐下的两口子,做人的差距为啥就这么差呢?所以每个人对“忠”也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是绝对的忠。

    在清朝前,岳飞作为“精忠”的典范,被历代皇帝、民间捧成了神,首先是统治者——也就是皇帝的需要:同样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可一直对后周“忠”?如果宣扬开国皇帝,那岂不是要岳飞造反,历代皇帝能坐稳龙椅?

    因此,这种宣传的目的都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不管皇帝如何对臣子,臣子只有精忠报国。除了岳飞,还有文天祥,文天祥为了民族气节也好,为了个人名声也好,写下了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后面列举了一大堆人。

    绝对的忠,是一臣不事二主的忠、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态度。

    这样的忠,在明朝体现的最为明显,特别是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明代朝堂上的很多礼部的官,只为博得一个“忠”的美名、名留青史,差不多都是死谏,也不顾国家社会大局,只为自己“忠”而青史留名这点小“利”,还美其名曰“遵祖制”,发展到这种不顾天下大局的忠,也是儒教的书读死了。

    还有一种是相对的忠。

    君对臣以礼,臣才对君忠。君不对臣以礼,那么这君也就不值得臣忠。这样的人是符合动物基本属性的,同时为了找到理论依据,就喊出来“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口号。

    历代统治者不会宣传这样的忠,但历代都有这样的人。以批判家的眼光看,相对忠的这种人,如果君王真的昏庸,且换一次就赢得生前身后名的,那也就罢了,魏征就是这样的人;但如果总是换主人,那就是典型的“多姓家奴”,这种就不再是“忠”了,吕布就是这样的人。

    相对的忠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状态,好死不如赖活着,只有活着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管仲和召忽就是两种不同的忠。二人先事公子纠,后被鲍叔牙以计相擒,后献给公子小白(即齐桓公),召忽自杀,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与召忽,谁能分辨哪个忠?


    总体来说,忠就是自我内心价值观的体现,如何选择也一时犯难,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两种忠心也可能会转变。如果人生总是选择题,那确实挺纠结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连载】论语品慧-3•19忠是价值观的自我选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xqc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