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答,滴滴答,春雨这样的节奏,在安静的夜晚听起来别有一种韵味,无曲却悠长。我和自己相伴,但是内心深处没有躁动不安。头脑中闪过许多关于孤独的字词语段,思绪突然停止,哦,陆蠡的句子:我孤单地登上旅途,孤单地行路,孤单地栖迟,没有一个人作伴。世上,尽有的是行人,同路的却这般稀少。
甚至在这一刻,我觉得所谓红尘之外,也正是悟通,并且接受了这种“孤单”。场面多热闹不重要,人群多欢乐不重要,不喜不悲地面对,因为他们是他们,你就是自己,仅此而已。
昨天看了一个段子:
有人问:异·情后最想见的人是谁?众说纷纭。
再问:异·情时,谁在陪着你?谁在关心你?谁问过你缺什么少什么?缄口不语。
最后:如果以上的都没有,那异·情过后,见不见,还重要吗?
所以,不要总是那么敏感,更别想太多。一切都不确定的情况下,去做确定的自己,足矣。
自己能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看书。我居然粗读了一遍《悉达多》,然后并没有一丝丝关于“诗”的收获。相反的,悉达多在不断告别,不断自省,不断寻找,最后悉达多眼中的认知快乐,让我觉得如释重负。精读,目前好像没有必要,那就放下。
接着我又鬼使神差地看了一本决战职场的经验之谈。直接的感受是我的这份就是基础工作,和职场相差了十万八千里,连风都吹不到。现实的职场痛点和热点,让我的小心脏扑通扑通地跳。时光倒流十年,给我扔到这样的环境里,我能不能安好?无法回答,那就不想。案例留着给自己做故事的素材。
比如尝试了新媒体的另一个平台。一年多来,有很多相识的伙伴在这个平台做得风生水起,我一直是瞧热闹的心态。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精力不足。这次是为新课程的推广做准备,我不得不选择一个来获得一份经历,总不能连基本的操作都不知道吧。
问题来了——风格各异的方式,我极其不适应。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关注”是一切交流的前提。偏偏自己最不愿意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热闹。不是社恐,而是兼顾不了所有人。两天后,果断决定坚持自己的原则。速度慢就慢吧,顺其自然发展,本来没想会怎么样。
别想太多,让我十分容易识别出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对需要的,认真积累,通过不断学习来弥补不足。欲望的,当断则断,放任其自由膨胀的后果无法自负。
和密友说了自己的上述行为,被她笑了半天。然后她说羡慕我给自己画了一个有弹性的圈,舒适,但不是故步自封,想得少,得到的未必不多。我觉得受用:大出息,不求,求之不得,徒增烦恼;小确幸,欢迎,片刻欣悦,感知幸福。
有时候自己也很在乎别人的看法。但是,结果还是自己受伤。我一直认为不会有感同身受。自己身上没有光芒,就不能怪别人没有眼光。与其放大敏感,不如别想太多,不让情绪内耗。自制力并不是绵绵不断的,要用到有价值的地方去,而且还要学会给它充电。
一场春雨一场暖。桃花、迎春花、早樱花争相开放,斗艳争芳的美景会很快到来。对它们来说,尽情释放自己的美,就是一首经典的生命之歌。哪怕一年只有一次。
我呢,尽管有点儿特立独行,但是自得其乐。看山是水,看水是水,清风徐来,我自盛开,蝴蝶,爱来不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