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之所以没能将愿望转化成目标,是因为他们仅仅停留在那个希望能实现的层面。
很多人只是希望更好,希望赚更多的钱,想要学会游泳,想要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打算阅读几本书,但这些都没有变成具体的目标,只有有个念头罢了。而往往因为没有目标,所有很快就没有了念头,希望也就不了了之。
我们常常用来激励人的一句话是:你要做到最好,或者你能做到最好。但这句话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因为这里的“最好”是很模糊的,就是我们并不知道到底要怎么才能算是最好。

书中举了工作上的例子,一位经理让员工竭力把事情做到最好,但是作为员工呢,其实他并不知道到底要到什么程度,可能他自己以为已经做得不错了,但老板并不满意。
表面上看,这样还好点。实际上,却非常的讽刺人,因为我们受到这个鼓励后,我们不再是按照自己想法去把事情做到最好,而是想着如何满足老板的期待,由此就泯灭了我们的主动权。
其实也不只是在工作上,在生活中也是,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因为我们经常并没有说出要做到最好的那句话,但却在潜意识里希望我们的配偶或子女能够达到自己的期望,否则他们就是做得不够好。我们很难想到,这件事上,他们是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到了他们能做到的最好。
那既然“做到最好”不行,我们应该用什么来激励呢?答案是,用明确而艰巨的目标。
如果奋斗的目标不明确,我们就容易缺失方向感,进而无聊的妥协。
但是有了明确的目标后,第一,我们的行动有了标准,知道哪里做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第二,我们再也不能欺骗或者麻木自己了,有没有得到目标一目了然,不再是那种茫茫然的状态了。第三,因为有了准确的方向感,所以我们的行动会更加的落地,做起事情来会有脚踏实地的感觉。
除了明确外,目标还要艰巨。但不能设定不可能达到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必须保证能够实现。虽然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加的聚精会神,坚持更长时间,才能接近我们的目标,但这样也正好磨砺了我们的能力。
接下来,书中用搬运工的研究证明,人们通常会把事情做到被要求的程度,但很少大幅度超过这个程度。想要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就要给自己设定具体的目标。
另一个针对近3000名美国联邦职员的调查表明,确实存在高绩效循环这回事。也就是说,成功完成了更艰难任务的人的幸福感会更强,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后,他们如释重负,他们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满足感,甚至还有别人的认同感和尊重感。当然,在过程中还有专心做事情的充实感。
他们得来的幸福感会反过来激励他们,更加有信心的完成工作。他们会更加乐意和用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愿意接受更大的挑战。
当然,高绩效循环并不是说是先因为工作做好后的幸福感,所以之后工作才做得更好了。现在有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做的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所以无法得到幸福感,也就循环不起来。
但这个循环式可以反过来用的。因为努力的先把工作做好,就是对自己手上的事情不断加深了解和认知,不断的有更多的行动赋予在上面,所以随着时间一步步的前进。这个过程会给人充实感。反观我们很多人,只是说自己不喜欢,却不去了解一下到底自己做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子丑寅卯都说不上来,就说自己不喜欢,这未免也太荒唐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