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学《长物志》第173天2022年10月27日
卷十二《香茗,茶盏》
【题解】
文震亨在此篇介绍了明宣宗、明世宗年间茶盏的样式、特性,认为瓷器不宜作为茶盏。茶洗、茶炉、汤瓶、茶壶、茶盏都属于茶器,茶洗用来洗茶,茶炉、汤瓶用来煮茶,茶壶、茶盏用来冲茶。此篇与文震亨之前对器物的叙述风格相一致,不外乎样式与材料,并做出雅俗之别。
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宋代审安老人著有《茶具图赞》,列有十二种茶具,并赋予每件茶具姓名、字、雅号,详述其清新高雅之职责,体现了茶人以小见大,以茶明礼仪、制度的思想。嗜好饮茶的文人当然离不开茶具,唐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曰:“萧疏桂影移茶具,狼藉蘋花上钓筒。”元代王逢《排难行》曰:“我时载茶具,荡漾五湖船。”不管是家居消闲还是外出游玩,茶具都与文人形影不离。
【原文】
宣庙有尖足茶盏①,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世庙有坛盏②,中有茶汤果酒,后有“金箓大醮坛用”等字者,亦佳。他如白定等窑③,藏为玩器,不宜日用。盖点茶须熁盏令热④,则茶面聚乳,旧窑器热则易损⑤,不可不知。又有一种名“崔公窑”⑥,差大,可置果实,果亦仅可用榛、松、新笋、鸡豆、莲实⑦,不夺香味者;他如柑、橙、茉莉、木樨之类⑧ ,断不可用。
【注释】
①宣庙:明宣宗朱瞻基代称。
②世庙:指明世宗朱厚熜。
③白定:白色定瓷。
④熁(xié)盏:把茶盏烫热。熁,熏烤,熏蒸。
⑤热:以热水暖茶盏。
⑥崔公窑: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崔国懋善仿宣德、成化年间瓷器,著名一时,世称“崔公窑”,为当时民窑之冠。
⑦鸡豆:芡实。莲实:莲子。
⑧木樨:桂花。
【译文】
明宣宗年间有尖足的茶盏,用料精细,样式雅致,质地坚厚,茶水不易冷,洁白如玉,可用来试茶色,可谓茶盏之首。明世宗年间的祭坛茶盏,用来盛放茶汤果酒,后面刻有“金箓大醮坛用”等字,也是佳品。其他如定窑白瓷等瓷器,可作为玩器收藏,不宜日常使用。因为沏茶的时候需要让茶盏受热,令茶面泛起泡沫,旧窑器一受热则容易破裂,这些特性不能不知道。还有一种叫“崔公窑”的瓷器,稍大一些,可放置果实,但只能放榛子、松子、鲜笋、芡实、莲子这些不夺茶香的果品;其他如柑橙、茉莉、桂花之类,则断不可使用。
卷十二《香茗,择炭》
【题解】
沏茶不但所用水的质量重要,水要煮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材料来煮也很重要。文震亨认为煮水要避开烟雾,所以非炭不可。再好的水,没有合适的炭火,也煮不出好的味道来,要想喝到好茶,先要从选择好炭开始。文震亨对炭火的称呼也很有趣,浓烟蔽室的炭火是茶魔,不带烟雾的是汤友。在古人眼里,万物皆有生命。
【原文】
汤最恶烟,非炭不可,落叶、竹篠、树梢、松子之类①,虽为雅谈,实不可用;又如“暴炭”“膏薪”②,浓烟蔽室,更为茶魔。炭以长兴茶山出者,名“金炭”,大小最适用,以麸火引之③,可称汤友。
【注释】
①竹篠(xiǎo):细竹。松子:松果。
②暴炭:没有烧成熟的炭,燃烧时常爆裂而出烟。膏薪:没有全干的木材,燃烧时常流液而出烟。
③麸火:即麸炭火。经过燃烧而没有成炭的木材称之为麸炭,最易引火。
【译文】
沏茶的水最怕烟味,非炭火不可,落叶、细竹、树梢、松果之类,虽然雅致,实际上不堪使用;又如“暴炭”“膏薪”,燃烧时浓烟满屋,更不可使用。长兴茶山出产的炭叫“金炭”,大小最为适用,用麸炭火引燃,可称之为汤友。
共学《长物志》第174天2022年10月28日
《跋》
【题解】
此跋见于《粤雅堂丛书》同治十三年(1874)的版本,咸丰三年(1853)的底本中无此跋,别的丛书版本也没有此跋。伍绍棠跋于同治十三年,伍绍棠的生卒年等资料查阅不到,所见记载说他是伍崇曜的长子,陈植先生在《长物志校注》中说“伍绍棠待考”。但《粤雅堂丛书》中有不少伍绍棠作的跋。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曰:“凡伍氏校刻者二千四百余卷,每跋尾二百余篇,则玉生所为,而署名伍绍棠也。”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也说:“(谭莹)尝为伍氏校刊《粤雅堂丛书》,每书后有伍绍棠跋,其所捉刀也。”他们说伍绍棠的跋都是谭莹捉刀,那么此文是不是玉生(谭莹)捉刀呢?这要从伍崇曜与谭莹说起。
晚清南海伍氏家族是当地一方巨贾,伍崇曜(1810-1863),原名元薇,字紫垣,一字良辅,经营广州十三行的怡和行,擅诗艺,爱收藏,筑“远爱楼”为藏书之地,建“粤雅堂”为辑校典籍之所,刊刻了《岭南遗书》《粤十三家集》《楚庭耆旧遗诗》等文献,最著名的是《粤雅堂丛书》。伍崇曜付梓之书都有谭莹襄助。谭莹(1800-1871),字兆仁,号玉生,与伍崇曜为同乡。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官化州学训导,升琼州府学教授。文才出众,掌教众多书院。丛书编纂的全过程都仰赖谭莹的一己之力。但是谭莹1871年已经去世,此序作于1874年,显然不是谭莹所为。谭莹捉刀的跋署名是伍崇曜,而此跋署名是伍绍棠,至于伍绍棠是不是也找了捉刀人就无从考证了。因为《粤雅堂丛书》的刊刻延续到光绪年间,伍崇曜死后,伍绍棠就主持了丛书的刊刻。这篇是《粤雅堂丛书》在重新刊刻时增加的跋。
不管作者是谁,这篇简短的跋写得一语中的,“贵介风流,雅人深致’精准地概括了《长物志》的风格特点。在简介了文震亨的生平事迹之后,作者对朱彝尊《明诗综》不提文震亨殉节一事提出了疑问,却并没有给出确定答案。接着对明代中叶文人的鉴赏之风表达了歆羡与赞扬,文人雅士,一世风流,留给后人无尽的追想。他肯定《长物志》是其时文化氛围的产物,又是其中的佼佼者,足可长久流传。清代的学者提到明人,多是批评其浮夸、浅薄,而此文作者的评价客观中肯,表达出对文人传统、文人趣味的认可。而最让人惊讶的是文末笔锋一转,哀从中来,作者感叹多么奢侈、多么稀有、花费了多少心血的书画、花草,仅足供楚人一炬而已。这些多余之物有何用呢?小心翼翼地呵护、花费的心血有何用呢?在残酷的国破家亡面前,那些闲情逸致不是很可笑吗?作者不是在批评,而是痛惜!痛惜那些精致的文化经不住现实的摧残,痛惜一代代文人就像那些精美的书画一样脆弱得不堪一击。
一定是一种情感上的代入让作者居然对着此书吞声饮泣,他引用了孟尝君听雍门子鼓琴的典故,欢愉之人在琴声中感受到了国破家亡,这不正是作者其时所处的时代氛围吗?世事翻云覆雨,内外交困,末世的悲凉感在文人心中笼罩着,他们不知道历史走向何方,却隐约地预感到了大变局,在喧嚣的当下已经体会到天地变化的沧桑。作者以“运无平而不陂,物无聚而不散”哀叹文震亨的经历,有无奈,也有自我安慰,有对历史规律的总结,也有“好物不牢”的哀伤。历史的潮流最终将所有的人裹挟而去,不知道作者后来又经历了哪些沧桑?
【原文】
右《长物志》十二卷,明文震亨撰。震亨字启美,长洲人,徵明之曾孙,崇祯中,官武英殿中书舍人,以善琴供奉①,明亡,殉节死。徐埜公《明画录》称其画宗宋、元诸家②,格韵兼胜。考《明诗综》录启美诗二首,并述王觉斯语③,言湛持忧谗畏讥④,而启美浮沉金马⑤,吟咏徜徉⑥,世无嫉者,由其处世固有道焉。湛持即启美之兄,长洲相国也⑦,顾绝不言其殉节事。岂竹垞尚传闻未审欤⑧?
【注释】
①以善琴供奉:此指文震亨为崇祯制颂琴两千张。
②徐埜公:即徐沁(1626-1683)。字埜公,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徐氏与李渔友善,博通经史,善考证。康熙十七年(1678)荐举博学鸿词,辞不就,退居耶溪,著书秋水堂。著有《秋水堂稿》《越书小纂》《明画录》等。
③王觉斯:即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等,孟津(今河南孟津)人。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书法作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其绘画作品有《雪景竹石图》等。
④湛持:此指文震亨的兄长文震孟(1574-1636)。初名从鼎,字文起,号湘南,别号湛持,文徵明曾孙,明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主要作品有《念阳徐公定蜀记》《策书圆记》等。
⑤浮沉金马:在宦海沉浮。金马,即汉代的金马门,官署的门,门旁有铜马。
⑥徜徉(chángyáng):安闲自得貌。
⑦相国:官名,此处指内阁大学士。
⑧竹垞(chá):即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chàng),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别号金风亭长。主要作品有《曝书亭集》《明诗综》《明词综》等。
【译文】
右边是《长物志》十二卷,明代文震亨撰。震亨字启美,长洲人,文徵明之曾孙,崇祯年间官至武英殿中书舍人,因擅长弹琴为帝王制颂琴,明朝灭亡,殉节而死。徐沁《明画录》称启美的画宗宋、元诸家,风格韵致都很好。考察朱彝尊的《明诗综》,录了启美两首诗,并引述了王铎的话,说湛持忧谗畏讥,而启美在宦海沉浮,陶醉于吟咏之中,世上无人嫉恨
他,因为他有自己的处世之道。湛持是启美的兄长,长洲的内阁大学士,但绝口不提启美殉节的事情。难道是竹垞注重传说没有做出考察吗?
【原文】
有明中叶,天下承平,士大夫以儒雅相尚,若评书品画,瀹茗焚香①,弹琴选石等事,无一不精,而当时骚人墨客,亦皆工鉴别,善品题,玉敦珠盘②,辉映坛坫③,若启美此书,亦庶几卓卓可传者。盖贵介风流,雅人深致⑤,均于此见之。曾几何时,而国变沧桑,向所谓“玉躞金题”⑥,“奇花异卉”者,仅足供楚人一炬⑦。呜呼!运无平而不陂⑧,物无聚而不散,余校此书,正如孟尝君闻雍门子琴⑨,泪涔涔霑襟而不能自止也。
【注释】
①瀹(yuè)茗:煮茶。
②玉敦珠盘:玉制的器皿,珍珠装饰的盘子。特指古代天子、诸侯歃血为盟时所用的礼器。
③坛坫(diàn):会盟的坛台。
④贵介:尊贵,高贵。
⑤雅人深致:本指《诗经·大雅》的作者见解深刻,意兴深远。雅人,原指《诗经·大雅》的作者,后代指高雅的人。雅,雅正,高尚。致,意态,情趣。
⑥玉躞(xiè)金题:谓极精美的书画或书籍的装潢。玉躞,系缚卷轴用的带子上的玉别子,也叫插签。金题,用泥金书写的题签。
⑦楚人一炬:《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后因以“楚人一炬”概指此事。此指清兵南下,地方遭兵燹(xiǎn)之灾,收藏也化为灰烬。
⑧陂(bì):不平。
⑨雍门子琴:雍门子是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是孟尝君的门客。孟尝君听他鼓琴而流泪,说琴声让他觉得自己就像是国破家亡的人。
⑩涔涔(cén):形容泪、血、汗等液体不断流出或渗出貌。霑(zhān)襟:沾湿衣襟。
【译文】
明代中叶,天下承平,士大夫相互推崇儒雅,至于评书品画、煮茶焚香、弹琴选石这些事情,无一不精,而当时的文人墨客也都工于鉴别,很擅长品题,玉制的器皿,珍珠装饰的盘子,在文坛光彩照耀,至于启美这本书,出类拔萃,应该可以流传下去。富贵风流,雅人深致,在这本书中都能见到。曾几何时,国家发生变故,人世沧桑,而之前所谓的极精美的书画,还有那些奇花异草,只能成为楚人的灰烬了。呜呼!运势没有一直平坦的,物没有聚而不散的,我校对此书,正如孟尝君听雍门子鼓琴一样,泪流沾襟不能停息。
【原文】
同治甲戌小寒前一日①,南海伍绍棠谨跋②。
【注释】
①同治甲戌:指同治十三年(1874)。
②伍绍棠:生卒年不详,南海人。其父伍崇曜编《粤雅堂丛书》,伍崇曜去世后,长子伍绍棠接手主持刊刻之事。
【译文】
同治十三年小寒前一日,南海伍绍棠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