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曾奇峰老师,不是作为他的“病人”,也不是作为他的“学生”,但确实听过他的课,读过他的书,尤其是后者,对他的观点就特别信服。
曾老师的“产量”很低,每本书里的个人简介和他的文字风格很一致:简洁、不啰嗦,但能说明一切——精神科医生。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从事心理治疗与教学二十余年,在国内被誉为精神分析的播种机。
这么喜欢他,除了曾老师的个人魅力,应该是他的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在我最难熬的时候,切除了我不少毛病,治好了我。
《你不知道的自己》是我所知道的曾老师“三部曲”(《幻想即现实》、《你不知道的自己》、《曾奇峰心理课》)中的一本,也是我不时就要翻翻的。
今天在接待办给同事们发福利,直接从办公室的书柜里挑了这本书带走,空闲的时间把《身体知道心理压力的答案》这篇文章读完了。
虽然以前也读过,但应该是似懂非懂,今天再读,竟然能捋把清楚了,很是得意。
首先,来定义一下压力。毋庸置疑,压力分为两种,躯体能感受到的压力和心理压力。
对于躯体能感受到的压力,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压力来源、大小和逃避的方式;但是对于心理压力,却是无处遁形。
那么,躯体压力解决的方法很简单,“解除”即可。
但是,心理的压力,却要复杂的多。
其次,构成心理压力的事件,有好的,也有坏的。大部分当然是坏的。
但是,好事为什么也能形成心理压力呢?
因为“平衡”被打破。当“好事”太好,超过了心理预期,因为不自信,就有“我不配”这样的感觉。
举朱元璋的例子,也就是把内心的压力转化为攻击他人。他不太相信自己一个要饭和尚会如此幸运,竟然能当上皇帝。他把对自己的不信任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不相信他,于是,“杀戮”就成了对抗那种心理压力的工具,于是,他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暴虐的皇帝之一。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升职加薪”原本是好事,结果导致“寝食难安”的也不是少数。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祖宗诚不欺我。
再次,面对压力,我们的处置方式有的能“自选”,有的是“天选”。
有些压力,我们可以通过“加班”、“改善人际关系”等等措施来解决,但有些压力就很有意思,会被“潜意识”进行“悲壮”处理。
比如说形成心理症状:抑郁、强迫、恐惧、焦虑等等;
还有一种处理方式,就是“躯体化”,现在已经成为一门学科了,叫:心身医学。
知道吗,有很多很严重的疾病竟然是心理因素导致的,像高血压、胃溃疡、慢性头疼等。
曾老师说“凡是有身体上的不适,而且各种检查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那就要考虑是否是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问题。这个时候,看心理医生就几乎成了解决问题的唯一选择了”。
我认识一个阿姨,她跟孩子说自己晚上“失眠”,她的儿女很孝顺,带着她到全国各大医院去检查,结果就是查不出问题,后来经身边人提醒,去看了心理医生,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抑郁”。
我家刘书记在我高考那年,可能也是顶着很大压力,生生让一口牙一夜之间全部肿了,之后牙齿倒是消肿了,但是都松动了,硬的东西再也吃不了了。
小哥就更不用了,活生生的例子,不怎么喝酒,而且吃么么香的那么一个人,竟然胃不好。想来,是工作引起的强大压力在精神上“战胜”不了他,就在薄弱的胃上找到了“突破口”。后来,他调整了工作节奏,更“爱自己”了,胃也好了起来……
最后说一点儿收获,那就是心理压力是“魔鬼”与“天使”的混合体。
作为“拖延症”一族,我之所以会把事情一拖再拖,拖到不能再拖,其中有个很大的感受就是:压力大的时候效率超级高,各种金点子层出不穷,脑袋会开挂。
当然,压力对抗压力也是释放压力的好办法,可以达到“抵消”的效果。比如说压力大的时候去做(观看)踢球、跑步等等的“竞技活动”,就可以达到用一种压力缓解另一种压力的目的。
曾老师一篇关于“压力”的文章,就让我收获了这么多干货,怎能不佩服,不喜欢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