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许多家长都有一种困惑,明明知道很多教育子女的道理,可还是管不好孩子。本文针对这一现象总结了三个原因及正确的做法,请各位家长共同学习。
上周高中同学聚会,我们的老校长也来了。大家都给他敬酒,感谢老校长的教育之恩。老校长现在已经退休在家,他在任期间,带出的十几届学生都很优秀。在教育和管理上确实很有一套。
但出乎意料的是老校长的儿子很不争气,原来上学的时候就出了名的叛逆,到现在好像也没混出什么名堂,一大家子还指着老校长的退休工资生活。
当时我们也很不明白,校长教育出的学生那么优秀,为什么轮到自己的孩子就束手无策了呢?其实有很多的家长也有类似的困惑,为什么知道的道理这么多,就是管不好自己的孩子?
我观察了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发现有3个原因,很值得我们反思,相信很多家长看后,会深有感触。
01 你是不是经常对孩子说“下不为例”
常常听到父母说这样的话,“算了算了,不过下不为例哦”。“好了,别哭了,妈妈给你买去就是”...你是否也是这样的“好好父母”?这样的父母的确容易做。说一句“算了算了”“下不为例”,不必费很多口舌跟孩子讲道理,也不必费尽心思让他停止哭泣。自己省心,孩子也高兴。
暂时满足他的要求,下次不由着他性子就行了。 不少父母总是这么想,可往往事与愿违。在该拒绝或者批评孩子的时候“心慈手软”,孩子也就在这样的“妥协”中放任自己,甚至变本加厉。因为你破例一次,他还会贪心第二次。而父母在自己孩子面前永远都狠不下心。等到第二次,很可能又一句“下不为例”就过去了,而忘记孩子已经无理要求两回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孩子也一样,让他尝到一次甜头, 后面就没有罢休的时候。
很多孩子,最初学会对妈妈提要求的时候,总是以试探的方式坚持自己的要求。只要妈妈的不是坚定的拒绝,孩子就会继续坚持,甚至用哭闹来要挟妈妈。这一招最能试探出妈妈耐心和极限。
但如果妈妈非常坚决,孩子就逐渐放弃让妈妈顺从自己的念头。相反,如果妈妈屈服了,孩子的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只要尝到了一次甜头,孩子就会抓住妈妈的弱点,继续用任性执拗的方式让妈妈满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正确的做法是,涉及到原则性的事情,该不答应就不能答应。比如孩子吃饭不好好吃,非得要吃家里没有的零食。你就得让他明白,无论再怎么闹,这个无理的要求就是不能答应。孩子“碰壁”了一次,知道耍赖也没有用,下次他就不会再如此了。对于不合理的要求,没有“下不为例”可言
02你会惩罚孩子吗?
1.什么时候该惩罚?
谈到惩罚孩子,不要理解为把惩罚当成教育孩子的“尚方宝剑”,随意惩罚。惩罚历来是管教孩子的一种手段,但一般是在“说服教育无效”的情况下使用,它在任何时候都只是“辅助手段”。 对于上小学的孩子来说,一般不会犯多大的错误。但如果孩子太执拗、固执、任性,无论怎么教育都无动于衷,而有些行为若不立即制止,很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养成不良的习惯,再纠正起来难以奏效。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得采取惩罚的教育手段。
惩罚孩子一般是在孩子的行为习惯或道德品质出现严重错误的时候。比如,孩子说脏话或骂人,怎么教育都不见效;好动手打人,欺负弱小,批评训斥都无效;撒谎、欺骗人,屡教不改,等等。孩子犯了错误,要让他自己承受后果,让他明白有些事情是“自作自受”。比如,总是欺负别人,小朋友们都不搭理他了,这就是遭到了“自然后果”的惩罚。
但如果是一些非行为习惯或道德品质方面,如在智力开发或文化学习上出现了问题,不要轻易使用惩罚。因为这样做,很容易使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学习过程蒙上痛苦和不愉快情绪的阴影。
2.惩罚的原则
惩罚孩子要遵守三个原则:
一是不可滥用。不到万不得已时,一般不用。二是公正合理,恰如其分。要根据孩子所犯错误的情节轻重、性质以及态度确定惩罚的方式,最好让其心悦诚服地接受。过轻,起不到积极作用;过重,会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或引起逆反心理。三是惩罚要看孩子的个性特征、性别特征。要让孩子在心理上承受得了,避免产生副作用。
03 自从遇到了名师校园王老师
不知道从何时起,不管遇到什么教育孩子的问题,我总是喜欢查电脑,翻微信,试图找到一种“包治百病”的“万能药”,或者有一个无所不能的“教育权威专家”。只要拥有这些,仿佛就能解决教育孩子的一切问题。有一天,不经意中我看到了一篇文章,深刻讲解了对于育儿的理念,这篇文章给了我深深的震撼,于是我立即联系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想与她进行深刻的讨论,就这样我认识了西安名师校园的王老师。
她告诉我,如何利用网络的优势帮助自己育儿,如何判别应接不暇的育儿知识和信息。不要盲目跟风,要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探索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形成自己的育儿观念。
在我们反复沟通中,我找到了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从孩子的性格剖析,言传身教,训练纠正,调控自我。如今我的孩子从一个轻度自闭症到活泼开朗,真的要感谢名师校园的王老师。
结语
世界上没有一个家长能够解决所有孩子的教育问题。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需要更多的学习,更多的投入和参与,更多自己的实际行动。加入我们一起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态度,提升孩子人际互动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加孩子自主学习的动力。
认真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确立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观念。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