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
浮梁载得半叶秋----义乌江上的浮桥(6)

浮梁载得半叶秋----义乌江上的浮桥(6)

作者: 朱庆平 | 来源:发表于2017-02-17 12:55 被阅读0次
佛堂万善浮桥,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

                        万善浮桥

       在古义乌江上,东江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桥。除此,佛堂的万善桥应为第二桥了。

       东江桥是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成了第一桥。万善桥是因为佛堂的商业发达而被“逼”成了第二桥。

       清嘉庆《义乌县志》记载:在县南三十里的佛堂镇,当时是“四方辐辏(如同车幅一样聚集到这里),服贾(商人)牵车,交通邻邑”。四面八方的人(包括周边县)都聚集到这里做买卖,导致交通拥堵。一条宽宽的义乌江,又挡住了南来北往的客人的去路,靠渡船是远远不能满足过江的要求的,人们需要一条更便捷的通道来满足出行。于是,浮桥成了人们努力的方向。

       据知县杨春畅的文章记载,乾隆年间,王以琳、王禹德等倡议建设浮桥,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他们恳请知名人士吴周士出面谋划其事,吴周士“毅然任之,首捐白金四百两。”由于他们的带头行动感动了许多人,一时义助者无数,如丁尚庆、王士宁、杨启周、楼德运、戴盛岳、丁宏铨、王成周、叶益章、吴贞文、鲍期颐等等有名有姓的知名人士都踊跃捐款,捐了白银3500多两。庚辰年秋季(1760),造桥工程启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了第二年冬季的第二个月,浮桥工程完工。“自此舍舟而步,如履坦途,民咸称便。桥成而以万善名,记好善之多也。”万善桥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这里,有几个特别的人物,必须重点介绍一下:

       丁尚庆:字明晃,康熙庚午年(1690)生,佛堂塔山人。据家谱载:“家初不甚丰,公善经营,出入有纪,滋息有道,家赀遂日以裕。”其时,丁尚庆为解除来来往往的行人过江的辛苦,“捐资造船,以济行人”。从此,这个渡船的码头,就被称为“丁家埠”。他还毅然舍弃渡口建渡船:“公捐厚资,慨然为众人先造浮桥,为永久利焉”。

      吴周士:号朴园。嘉庆《义乌县志》记载:每岁贮义谷百石,借里党不加息,并不责其偿,行之十余年。乾隆辛未饥,还亲邻旧卖田产。癸酉,架曲江木桥。甲戌造画水渡船,置渡屋。丙子,建西江浮桥,置桥屋。丁丑起石亭。戊寅,筑石堤,并修行路。已卯,立渡产十五亩零,桥产百有余亩,呈县盖印,期垂永远。辛巳,倡建万善桥,捐金四百两,田二十亩零。邑侯赵以“惠指津梁”褒之。癸未,金衢严道以“儒林翘楚”旌之。庚子,水漂西江浮梁,次子联璧继志再造,甫市(买)木而溺于水,幼子联瑜成浮梁如故。嘉庆辛酉,重建万善桥,捐缗襄事。

       吴士周虽未当过什么官,但他修了江湾木桥,画水浮船,建西江浮桥,建佛堂万善桥。他的二儿子在修西江浮桥时,买木头被水淹死,小儿子又马上接着造桥。其英勇善举,可歌可泣。

       楼德运:字景明,号河山(1708--1783)。据《夏演楼氏宗谱》记载:楼德运恩授州同,赠儒林郎,家有田产1300余石,富甲义西夏演一带。乾隆二十四年(1759),其母70周岁,突发奇想,想游西湖。楼德运为免母亲舟旅之苦,决定在家乡造一个“西湖”。但是竹木石灰等建材,需到佛堂市镇采办。其时佛堂已经拥挤不堪,正在“倡建浮桥,需用铁索二条”。楼公欣然应允出巨资采办纯铁万余斤,锻造成环环相连的铁索二条捐赠给佛堂万善浮桥,并赠诗一首:

      桥浮佛镇贯长空,两岸云衢道自通;
       一带松舟横水面,千寻铁索锁江中;
       波澜滚滚浮轻鹢,洪浪滔滔落彩虹;
       何用乘车争利涉,万民千载渡西东。

       据佛堂老人回忆,其两条铁索各长约200米,每环呈25公分x12公分椭圆形,用直径约2.5--3公分圆条铁锻打而成。传说锻造时,红铁浸过桐油,所以乌黑锃亮,永不生锈。楼德运因此每年一次,受佛堂浮桥会宴请,席居首席。

       浮桥建成后,上下的通航是一个问题,但万善桥很好地解决了。据1987版《义乌县志》记载:民国末年,万善浮桥北端有长50米的木架桥。木架桥下可通航,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

       浮桥后期的管理费用从哪里来?捐助者除了捐助钱款外,还捐助了田地、房产,组成了万善浮桥董理会,以田地租谷、房产租金收入,作为守桥工费用、后期修葺费用。

       上世纪二十年代,佛堂镇商会出面募捐,丁顺昌店号首助30×30公分四根石柱,在浮桥北头建成五间一栋“万善桥台”浮桥厅,以方便行人休息躲雨。同时建成浮桥码头一座。选举何秋圆、何梦庚先后出任浮桥会董事会长,每年向佛堂商界募集浮桥修葺费用,一直到1949年。

万善桥台,摄于20世纪60年代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万善浮桥会共有田产51石,盐埠头店面楼屋十间。先由张秀桂经理代管三年,后交由佛堂航运合作社管理。

       佛堂桥工王惠政(1897—1992),自幼随父住码头边,当桥工。从他的工作职责中,我们可了解浮桥的管理情况:

       1.晴天扫桥板,雨天到一只只浮桥船里掏雨水。

       2.每天上午、傍晚,定时到第9—10只船之间的过船口,挪开大跳板和铁索,让不能从木桥下通过的船只通行。

       3.洪水涨到系铁索的石桩时,用斧头敲开梢锁在铁索环中的“木锁”,放浮桥到江对岸堤坎边,称“放浮桥”。

       4.洪水退到石桩下三级石阶后,在佛堂大街上明锣告示,请各家店铺都派出伙计,到佛堂江边,将洪水来临前漂流在江对面的浮桥拉回原位,将连接浮桥的铁索重新套在岸边的石桩上,称“挂浮桥”。

       5.一旦发现有浮船漏水,及时更换。

       1964年,国家拨款2万元,改浮桥西头(沙滩段)12个井字型木架的“跳板段”,建成长61.7米,宽4米的半座钢筋水泥桥,并把其余的浮桥木船改为混泥土船。1967年,去掉由13只浮船组成的东段浮桥,续建成全长174.8米,宽4米的7孔钢筋混凝土桥,并把桥名改为“佛堂下桥”。至此,沿用了207年的万善浮桥,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座桥,也是义乌历史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板梁结构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浮梁载得半叶秋----义乌江上的浮桥(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ok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