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一没手艺,二没力体,又是上了年纪的人。那时他五十多岁了。五十多岁,在今天还不算老,可在那个时候已经很是老态龙钟了。当时我十岁左右了,只记得那时候粮食不够吃,总是肚子饥。但我家的情况比起队里其它家还算好一点,没有出现断顿断炊的情况。这得归功于父亲养的那些大公猪。
六丶七十年代,国家号召农民养猪,几乎家家都要养猪。由于养猪的人多,猪仔的需求量就大。比起养肉猪来,人们认为养母猪还是比较划算。如果运气好的话,一头母猪,两年下三窝猪仔绝对没问题。一窝一般下七丶八头猪仔。但猪仔价格波动较大,好的时候一头猪仔可卖十几块丶二十块。贱的时候,白送人都没人要。总之,养母猪是有风险的。但也不至于蚀本,所以,每个村,每个队还是有一些人会冒这个风险,万一逮着个好价,那收入可不一般般,会让其他人眼红不已的。
父亲看准了附近村队养母猪的人比较多这个势头,他并不盲目跟风,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他养了一头公猪,专门给周边的母猪配种,既方便了养母猪的农户,也从中获取了一些收益,解决了一家人的温饱问题。
当时配一头母猪1.5元。由于公猪能带来收益,解决了全家人的温饱,它成了全家人的希望,被视若宝物。
公猪的体力和精力消耗量大,所以对它的喂养要比肉猪和母猪更加精致。母猪好喂,粗料占八成,精料占二成。只是母猪下崽,二个月内会多加些精料,有于利于母猪产奶。公猪必须每天像冲肥猪一样地用精粮喂养。十天半个月就要整大袋子地买玉米,麸子。每次配种一毕,让勾些玉米粒,公猪咯噔咯噔地狼吞虎咽起来。公种食量也很大。每天早中晚三餐。每餐吃大半桶,基本全是粮食,只略加少量的精饲料。我家积的粪堆最大,而且质优,有刺鼻的氮素气味。因此也能多挣些工分。
放学或节假日,我提上草笼,带上草镰去野沟荒坡去割青草。每次回家,首先去猪圈门栅栏前,抓一扑嫩青草,抛向猪圈,大公猪咔刺咔刺地吃得津津有味。
公猪长得很快,三年就大如牛犊子了,这时就不能继续用了,得更新换代。一般在两年左右就预备下一代的公猪。父亲连续几集,瞅识市集上的梢子猪娃,掏高出两倍的价格买回,精心喂养。待小公猪长成半大不小了,也就接替了老公猪的工作。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前前后后养了四五头公猪。那些年要不是父亲有头脑,寻了这门营生的门路,不知道我们家的将会怎么度过那段岁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