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环顾四周,一切事物都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造物:细小到别针、铅笔,大到飞机、大楼,甚至包括我们认为的自然——道路两侧的梧桐,公园里绿意盎然的假山,无一不是经过设计的。现代社会,设计早就成为人类改变、重组、创造一切的力量。这一切早就像空气、水与电一般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或许,正因为涉及面宽泛,才难描述设计的真正含义吧。
在每个时期和每个领域,对设计都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义。
从美学角度看,设计是吸引、传达和引导共鸣。比如广告设计,它远不止美化,更是对感受与精神的传达,找出同理心,从而促进销售与品牌认同。广告设计的意义在于挖掘内心、沟通表达和产生共鸣。
就像 MUJI 的地平线系列经典海报中,极度空旷的环境中,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将 MUJI 回归事物本质的品牌精神表现了出来。
MUJI的地平线海报习武之人讲心法到招式,足球运动员讲策略到战术,绘画创作讲理念到表达手法,自从开始做设计管理后,我发现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得依靠团队,而想要团队更进一步,就得形成一种贯穿始终的“工作方法论”。
形成方法论,首先要弄清楚事物的本质。只有基于本质,我们再绕过某个「东西」,专注于设计一件「事」。「东西」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它是依附于某件「事」,才有了意义。
刚开始学习ps,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各个论坛网站上,寻找那些看起来很实用的技巧。比如“三步打造高点击率的banner”,“十分钟教会你做字体”,“这样做设计能卖货”,等等。每个技巧我都去模仿练习,可时间久了,发现一个问题:掌握的设计技巧能让我快速完成某项具体的设计,可是带团队以后,把设计交给组员,他们面对一份需求时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总是走一步算一步。
再后来,接触交互设计,开始有系统地思考,我才意识到,学习那些具体的小技巧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掌握方法论才是首要的事情。它就像一棵大树的枝干,只有它扎实了,那些附着在上的叶子才能茂密生长。
2000年1月24日,刚刚推出了iMac的乔布斯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被问到他对于设计是否有着“过于狂热执着”。他的回答后来成为了经典:“在一些人的词汇认识里,设计等同于装饰,等同于室内装潢,等同于沙发和窗帘的材质用料。但对我而言,设计完全是另一个意思。设计,是所有“人造物件”的灵魂,它通过一层又一层的外在表象,来表达这个物件存在的意义。”
乔布斯在禅修乔布斯对设计的定义,与在上世纪学界对「设计」这个概念的解释 - conception and planning of the artificial 对人造事物的构想与规划 - 最为接近,也是我一直以来所信奉的信条,即“设计一件事”。
下面,以我从事的电商行业,回顾过往的案例,分享设计创意背后的经验。
思考一:产品主图的本质是?
先讲主图,是因为它是一个电商的视觉设计中最基础的环节:一方面所有大大小小的销售活动都必须以图片的方式呈现给顾客,另一方面在这个大家注意力持续越来越短的时代,顾客的瞩目时间不会超过0.5秒。
我们从主图的本质开始重新思考它的设计:
当你发现图片是一种产品信息时,那么它的可能性就变得无穷大了。因为(有效的)信息在于唤起人做出某种行动,基于这个本质,信息呈现的方式有可以多样化。它可以有任何的可能性,只要能够传达给人并唤起他的行动。
忘掉在主图上的优惠信息、模特、色块吧 —— 你给浏览这张图的人提供了什么价值让他想点击这张图片?
从这个本质来想,想提高主图的点击率,直接在主图加入文案:点击请联系客服返现,应该效果是最好的吧。当然这个是笑话,但也映射出电商运营们的困境:恨不得把所有信息都挤在一张800x800像素的主图,几乎所有运营们都同时在干这件事。所以我们打开手机淘宝时搜索商品时,得到的信息如下:
按销量排序的产品列表页面,充满视噪话说回来,前面主图的做法,运营们是明白一个道理:主图是一个信息,必须唤起人作出行动(吸引人点击图片),但是对设计的本质却不了解。前面讲到,学界对「设计」这个概念的解释:对人造事物的构想与规划。 我们把主图来代入这个概念,主图是“人造物”,“构想”是对主图表达方式的设想,“规划”则是主图在手机屏幕上怎么吸引消费者点击。
华与华有个理念,叫“货架思维“,很有意思。货架就是产品陈列的地方、购买发生的现场。打个比方,把淘宝、京东比作沃尔玛、家乐福实体超市,我们会发现,出现在页面上的产品与陈列在物理货架上的产品,本质上一样。
app页面 & 超市货架为什么要讲货架思维呢?就是让产品获得陈列上的优势,获得关注从而促成购买行为。换人话说,就是我们在商品上架前,就应该考虑产品主图在众多竞品中,如何吸引消费者点击,如何产生了解商品的兴趣,让他们产生购买的欲望。以达丽坊爆款打造为例,我逐步拆解自己是如何“设计一件事”。
先回到一个日常场景:一位女生在手机app搜索”流苏T恤“,得到的信息如下
除了价格优势,这种主图对消费者来说是无感的。消费者无感,就不会有点击的欲望。淘宝考核的是产品的综合搜索权限,那么如何能在综合搜索权限中提升排名呢?
熟悉淘系推广机制都知道:当主图的创意足够好,被众多消费者点击后,系统会主动提高这款主图的展现量,高的展现量意味着更多优质的免费流量。基于这个规则,我为达丽坊设计了单款的视觉形象,包含主图、短视频、详情页。
先讲主图,前面说到电商运营们恨不得把整个详情页的信息都加入主图中,起初这似乎是凑效的,当所有运营都这么干,路子就堵了。要消费者看到图片(信息)的时候有点击的欲望,必须要避开同质化的做法,同时深挖品牌理念,找到符合调性的视觉表达。与公子宇(达丽坊CEO)沟通时,围绕“职场是无硝烟的战争”这和核心,展开头脑风暴,也提到运营们的困境,基于这个前提,我提出以现代建筑+“格式塔”法则来做视觉表现。
为什么用现代建筑?关键词在于“职场“,要求职场人精准、高效、零误差,现代建筑无疑是最佳的视觉意像;“格式塔”属于心理学范畴,后来被广泛应用在交互设计中,目的在于留下视觉线索,引导用户做出下一步的行动,在心智饱受信息爆炸摧残的现在,用户已经建立起信息的筛选机制(动脑子需要消耗能量,李叫兽有写过关于大脑从接收信息到做决策的过程,这里不展开说以后再分享),平庸的视觉表现根本没有机会进入用户的选择序列。换人话说:消费者看都不看,更别说点击。
设计一件事 - 整体规划
品牌“关键词”推导、发掘现代建筑概念、页面结构策划设计一件事 - 执行监督,把控出品
摄影执行方案敲定设计一件事 - 所有会战都为了最终的决战
主图设计逻辑 根据“货架思维”,竖图用于列表页,提高点击率最终的结果是,在大部分”无感”的商品主图中,「设计一件事」帮助这款商品在同品类的搜索权限中达到综合排序第四。
思考二:产品详情页的本质是?
说到做产品详情页,大家似乎陷入一种思维定势的怪圈套:好像详情页就应该有吸引人眼球的视觉,突出品牌Logo,要贬低同类商家的图产品,以抬高自己。当然,如果有一些美感,那就更好。
而我认为正确的思考应该是这样的:在主图的过程中,已经讲到了货架思维,那么可以把详情页理解为货架上的产品。屏幕是货架,详情页(产品)即信息 -- 有关商品更详细的信息 --从这个本质出发,你还可以还原一位女生在实体店买衣服的场景,基本流程如下:
了解购物流程产品即信息,当用户点击了800x1200竖图,则表示该产品(信息)进入了她选择的范围,有兴趣了解更多。那么详情页则要迅速打动用户,比如3秒钟打动她,让他找到购买理由,使产品被放入购物车。
列表页的竖图与门店橱窗图,本质一致隔着屏幕,无法感受产品面料、尺寸、店铺的氛围,如何迅速打动用户?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设计产品详情页,让用户消费你的故事,再顺带买走产品。
既然要讲故事,这里不得不提艺术评论家John Berger, 比起“艺术评论人”的头号,他更愿意称自己为一个“讲故事的人”,John Berger在《观看之道》中谈论广告与消费的关系,值得品味:
“ 广告之所以有效,正在于它宣传的东西所能带来的享受或好处。广告之所以有效,正在于它凭靠真实性的支持。服装、食品、汽车、化妆品、沐浴、阳光,全是真实而可供享受的。广告首先作用与人们追求享受的本性,但是却不可能给我们具体的享乐用品,而且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享受代用品。广告越是真切地传达在温暖而遥远的海洋中嬉戏的乐趣,观赏者——买主越是意识到自己与那片大海遥隔千山万水,于是,对他来说,游乐其中的机会越是渺茫。正是这个缘故,广告向尚未得益的买主推销产品或机会造就的富有魅力的自我形象。这种形象使他对即将转化的自己,也起了羡慕之心。这种心态是怎样萌发的呢?答案是来自别人的羡慕眼光。广告关注的是人际关系,而不是物品。它许诺的并非享乐,而是快乐——由外界判断的快乐。
观赏者——买主必然会羡慕购买商品后得以树立的自我新形象。他必然会想想自己被商品改造为令人羡慕的对象,这种羡慕使他更钟爱自己。人们可以这样说:广告影响偷去了他对真我的钟爱,再以商品为代价把这爱回馈给他。”
代入上述的思路, 解构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设计产品详情页。
1屏,定调 2-4屏,职场与现代建筑的关联,场景化,造型干连、专业整个讲故事的过程,让用户愉悦且无意识地接受了事先规划好的信息(商品特性、品牌概念)并引发她的联想(只要拥有产品,也能像故事中的模特一样独立干练,游刃有余地畅游职场)。让用户消费你的故事,再顺带买走产品。
以上分享的案例,基于思考问题的本质,以设计一件事为方法论而展开。
我想当这些思路被分享,被抛出,被讨论,就能启发人们创造出更多好玩的设计。也欢迎你把这篇内容转发给更多朋友,如需要这个案例的ppt+psd,可以在后台留言。
就像原研哉所说:
“设计并不是一种技能,它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知能力和洞察能力。”
"デザインは技能ではなく物事の本質をつかむ感性と洞察力である。"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
下一个打动人的设计,也许就来自你的洞察。
首发于微信公号:杨狮虎
Reference:
《设计我们的世界》 作者:张潇雨 等
Buchanan, R. (1992). Wicked problems in design thinking. Design issues, 8(2), 5-21.
《超级创意就是超级符号》 作者:华杉、华楠
《一盒酸奶如何从零开始,做出打动人的设计?》 作者:刘丹尼
《观看之道》 作者:John Berger
《设计中的设计》作者:原研哉
网友评论